近日,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它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交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历史见证——北大红楼。这座至今已逾百年的砖红色建筑,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地。
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9月底,北大文科教务处及文科事务室搬入红楼,10月2日起,北大文科开始在红楼上课。随后北大校部搬到红楼二层,北大图书馆迁到红楼一层。
红楼建成后,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把《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京,从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主要工作地点是位于红楼一层西侧靠南的第二阅览室,管理十五种中外文报刊。
北大红楼见证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初期的政治指导刊物《每周评论》就诞生于红楼。1918年11月27日《新青年》同人在位于红楼二层的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室开会,议定创刊《每周评论》,并把编辑所设在文科学长室。《每周评论》大量刊载反对封建主义的文章,广泛报道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1919年5月4日上午,北大学生罗家伦在位于红楼一层东北角的新潮杂志社写下《北京全体学界通告》,之后被印成传单,在当天学生集会和随后的游行示威中,被分散给市民。《通告》中“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被广为流传,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反抗、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北大红楼见证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1918年,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19年前后,北大图书馆购买几十种关于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及俄国革命相关图书,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在位于红楼一层东南角的图书馆主任办公室与李大钊会晤,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6月,陈独秀等决定成立党组织,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把党的名称定为“共产党”。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20年10月,李大钊召集张申府、张国焘在他的办公室开会,正式成立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当时称“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这个组织的负责人。
1921年1月,维经斯基再次在北大红楼会见李大钊,并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座谈。
2020年,红楼进行修缮并重新规划展览,将于今年党的生日前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