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民元前的鲁迅美术年谱
发布日期:2009-03-12         浏览数:

                                                                肖振鸣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鲁迅与美术始终纠缠在一起,从童年对美术的热爱到编辑出版中外美术书籍;从鲁迅美术思想的提出到倡导新兴木刻,鲁迅一生始终贯串着美术活动。从这一角度看鲁迅,他是名符其实的“美术人”。
    关于鲁迅与美术的研究,特别是鲁迅与中国现代版画的研究,前辈已有大量的著述。本谱是从史料的角度对鲁迅早期美术活动的综合梳理。鲁迅从一八九六年开始记日记,大约到一九〇二年留学日本时终止(据《周作人日记》),早期日记已散佚。到民国元年鲁迅重新开始记日记前,鲁迅的美术事略主要参考三个方面的史料:一,鲁迅自述(包括日记);二,现存鲁迅遗物;三,同时代人的回忆录(包括日记)。其中较可靠的回忆录是周作人、周冠五等人的著述。
    本谱以鲁迅生平重大事件贯串,平行介绍中国美术事略,力图使读者在一个编年的平面上了解鲁迅与中国美术的关系。

鲁迅诞生前的中国美术事略

    鲁迅诞生于清光绪七年,即公元一八八一年。
    中国美术史发展至清末,日渐萎糜。只有少数画家在中国传统美术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由于清朝政府日益腐败没落,外国侵略者日趋疯狂,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把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更使中国美术与世界隔绝。这个时期的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最低潮。1840年至1881年中国美术几近荒芜。

1840——1881年的与鲁迅相关的中国美术事略:
  1841年    王新摹图本《镜花缘》刊行。鲁迅少年时曾阅藏此书。
  1844年    吴昌硕(1844——1927)生。晚清至民国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上承任伯年,影响陈师曾、齐白石等。      
     别下斋刊本费丹旭绘《阴骘文图证》刊行。鲁迅家藏此书。
  1849年    阮元卒。曾提出书法的碑学理论。鲁迅书法与之一脉。
  1854年    任渭长《列仙酒牌》刊行。鲁迅于一九一五年和一九三三年两次购买此书。
  1857年    任熊卒。任熊(字渭长1823——1857)、任薰(1835——1893)、任颐(字伯年1840——1895)合称“三任”,是清末“上海画派”的中坚。
    任渭长绘、蔡容庄刻《于越先贤象传》刊行。鲁迅曾于一九一二年此书。
  1858年    康有为生。   
    任渭长《高士传》刊行。鲁迅曾于一九一二年购买此书。
    任渭长绘、蔡容庄刻《剑侠传》刊行。鲁迅少年时曾阅藏此书。
  1863年    齐白石生。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鲁迅曾将齐白石画作编入《北平笺谱》。
  1865年    黄宾虹生。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近代著名中国画家。鲁迅曾于一九一六年拜访。
  1866年    罗振玉生。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金石学家。鲁迅曾购罗氏《秦汉瓦当文字》等多种著作。
  1868年    蔡元培生。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曾多次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1912年聘请鲁迅到教育部工作。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1869年    章炳麟生。章炳麟(1868——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鲁迅曾面聆章氏讲《说文解字》,藏有章太炎书法。
           丁日昌辑《百将图传》刊行。鲁迅少年时曾购阅此书。
  1872年    俞葆真编《百孝图说》刊行。鲁迅少年时曾购阅此书。
  1876年    陈衡恪(师曾)生。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以号朽道人。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鲁迅好友。
  1877年    王国维生。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国学大师。鲁迅曾购其《流沙坠简》等著作。
  1879年    改琦《红楼梦图咏》刊行。鲁迅曾于一九三四年购买此书。
  1880年    《冬心先生集》刊行。鲁迅曾购冬心(即金农)画集数册。
          李叔同生。号弘一法师,画家、书法家。鲁迅曾藏其书法一纸。


一八八一年  清光绪七年  辛巳  一岁

本事
    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内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本名樟寿,字豫山,小名阿张。后改名树人,字豫才。一九一八年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作笔名。
    父亲周伯宜二十一岁,母亲鲁瑞二十四岁,祖父周福清四十四岁。
    鲁迅生在一个逐渐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字震生,号介孚。同治十年(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科举制度时书法是考取功名的敲门砖,从鲁迅祖父的手稿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上乘的书法功底。父亲周凤仪,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字伯宜。秀才,屡次乡试不中。有几分文采。绍兴兰亭会成员。书法有相当修养。母亲鲁瑞,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家中为书香门第,父亲鲁希曾为清举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鲁迅自传》)鲁迅从小饱受家庭薰陶。

一八八二年  清光绪八年  壬午  二岁

鲁迅自述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
本事 
    鲁迅在长庆寺得到一个法名,两件法宝。法名为“长庚”,后曾用作笔名。法宝是非喜庆大事不给穿的“百纳衣”和据说可以避邪的“牛绳”。“这是一件斜领的衣服,用各色绸片拼合而成,大概是在模仿袈裟的做法吧,一件从好些人家拼凑出来的东西似乎有一种什么神力,这在民俗上也是常有的事情。此外还有一件物事,在绍兴叫做‘牛绳’,原义自然是牵牛的绳索,作为小孩的装饰乃是用红丝线所编成,有小指那么粗,长约二尺之谱,两头打结,套在脖子上,平常未必用,若是要出门去的时候,那是必须戴上的。牛绳本身只是一根索子便已够了,但是它还有好些附属品,都是有辟邪能力的法物,顺便挂在一起了。”(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从小就受到了具有强烈地域特点的绍兴民俗的影响。
美术事略 
    王寅绘《冶梅兰谱》、《冶梅竹谱》刊行。鲁迅少年时曾影描王氏画谱。
    郦荔臣生。鲁迅二姨母之次子。擅书画篆刻,画学任伯年等笔法,尤擅花鸟。二十年代初,开始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等刊物设计封面。后曾在孙伏熙等在绍兴创办的“孑民美术学院”担任中国画系主任。曾赠送鲁迅兄弟多幅画作。

一八八三年  清光绪九年  癸未  三岁

鲁迅自述 
    我的种痘却很迟了,因为后来记的清清楚楚,可见至少已有两三岁。
    我所高兴的是父亲送了我两样可爱的玩具。
    一样玩具是朱熹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在我虽然也算难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经玩过,不觉得希罕了。最可爱的是另外的一样,叫作“万花筒”,是一个小小的长圆筒,外糊花纸,两端嵌着玻璃,从孔子较小的一端向明一望,那可真是猗欤休哉,里面竟有许多五颜六色,希奇古怪的花朵,而这些花朵的模样,都是非常整齐巧妙,为实际的花朵丛中所看不见的。况且奇迹还没有完,如果看得厌了,只要将手一摇,那里面就又变了另外的花样,随摇随变,不会雷同,语所谓“层出不穷”者,大概就是“此之谓也”罢。
    然而我也如别的一切小孩 —— 但天才不在此例 —— 一样,要探检这奇境了。我于是背着大人,在僻远之地,剥去外面的花纸,使它露出难看的纸版来; 又挖掉两端的玻璃,就有一些五色的通草丝和小片落下; 最后是撕破圆筒,发见了用三片镜玻璃条合成的空心的三角。花也没有,什么也没有,想做它复原,也没有成功,这就完结了。我真不知道惋惜了多少年,直到做过了五十岁的生日,还想找一个来玩玩,然而好像究竟没有孩子时侯的勇猛了,终于没有特地出去买。(《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
本事
    种痘的事大约发生在春季。儿时的鲁迅对充满艺术魅力的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晚年还不忘此事。
美术事略
    沈尹默生。沈尹默(1883——1971),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原名沈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同办《新青年》杂志。

一八八四年  清光绪十年  甲申  四岁

美术事略
    赵之谦卒。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学者,书法家,篆刻家。鲁迅曾于一九一五年购其《补寰宇访碑录》。
   《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由吴友如主绘。鲁迅曾购买此刊并在文章中指出其不足。
    巢勋补辑《芥子园画传》第五辑。鲁迅曾购藏《芥子园画传》全套。

一八八五年  清光绪十一年  乙酉  五岁

美术事略
    周作人生。周作人 (1885——1967),鲁迅二弟,原名遐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现代散文家。重要笔名有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任阜长、钱慧安等画《海上名人画稿》刊行。鲁迅少年时曾购此书。

一八八六年  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  六岁

鲁迅自述
    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耳大嘴,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朝花夕拾•狗、猫、鼠》)
本事
    鲁迅在五、六岁时,祖母在夏夜常给鲁迅讲民间流传的故事。老鼠娶亲是浙江一带流行的民间故事,图画的直观更给鲁迅增加了对故事的理解与想象。

一八八七年  清光绪十三年  丁亥  七岁

本事
    鲁迅开始入本宅家塾读书。开蒙老师是堂房叔祖周玉田。周玉田,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4),是一位秀才,也是兰亭会会员。曾著《鉴湖竹枝词》一百首。鲁迅曾手抄他的《鉴湖竹枝词》。依鲁迅祖父的主张,鲁迅的开蒙读物是《鉴略》,也即是先从历史知识入手,除此之外就是习字的描红格。而略有图画的本子,要被塾师禁止。鲁迅在课外能读到的,只是家藏二三箱破烂书,从中翻来翻去找图画书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等封建迷信图画书,就成了课外读物。鲁迅从这时就有了读书的习惯。这时鲁迅已在塾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法。鲁迅的书法练习是从描红格开始的。

一八八八年  清光绪十四年  戊子  八岁
本事
    继续在家塾读书。三弟周建人(1888——1894)生。

一八八九年  清光绪十五年  己丑  九岁

鲁迅自述
    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已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 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 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所画的本子,叙老菜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忏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菜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 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已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本事
    继续在家塾读书。秋,祖父周福清从北京寄《诗韵释音》两部。在致周凤仪的信中说,“可分与张、魁两孙逐字认解,审音考义,小学入门(吾乡知音韵者甚颇少,蒙师授读别字连篇),勉之。”此后又寄木版《唐宋诗醇》一部,并于书中夹一字条“示樟寿诸孙”,要求“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从祖父的信中可以看出其对塾师的不满和对孙辈教育的关心。《二十四孝图》是一位长辈送给鲁迅的书,是鲁迅“最早得到的图画书”,其内容是讲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

一八九〇年  清光绪十六年  庚寅  十岁

鲁迅自述
    但当我哀掉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 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本事
继续在家塾读书。至少已读到《论语》。在随周玉田读书期间,鲁迅开始搜集图画书籍。在周玉田的书斋里,看见过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等书,最爱看的是《花镜》,这是一部关于观赏植物栽培的书,共六卷,内有大量插图。鲁迅从中获得了许多植物学知识。《山海经》也是鲁迅渴望得到的书,鲁迅视为“最心爱的宝书”。这段时间鲁迅搜集和阅读的图画书还有《尔雅音图》、《百美图咏》、《百将图》、《于越先贤象传》、《剑侠传》、《镜花缘》、《儒林外史》、《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聊斋志异》、《夜读随录》、《绿野仙踪》、《天雨花》、《义妖传》等。

一八九一年  清光绪十七年  辛卯  十一岁

本事
    据周作人回忆,在此之前,他七八岁时与鲁迅在叔祖辈周花塍处读过书,周花塍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是秀才,一生在家塾中教书。鲁迅本年改从本宅堂房叔祖周子京读《孟子》。周子京,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周子京住的房子两扇门是蓝色的,被称为“蓝门”。鲁迅读书的地方天井里有棵橘子树,所以叫“橘子屋”。周作人说,“这人有点神经病,又是文理不通。”请他教书就是因为住在同一院子里。他的学问实在太差,经常与错别字,并闹出许多笑话。关于在周子京处读书的时间,周作人又一说是大约在光绪壬辰(1892)年此说与周作人其他回忆文章矛盾。本谱据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年谱》暂编在本年。
    鲁迅在家塾读书的几年中,经历了几任本家塾师的启蒙教育,但祖父和父亲对这些塾师的教育是不满意的。祖父因为“吾乡知音韵者甚颇少,蒙师授读别字连篇”而给诸孙寄去《诗韵释音》等专门书籍以弥补授课的缺陷,父亲看到子京塾师讲课中不断闹出的笑话,只是无可奈何的苦笑。但鲁迅毕竟接受了基础的传统启蒙教育。而图画书是童年鲁迅的最爱。
    大家族的影响、家塾的教育、绍兴的民俗、祖父的影响以及他对图画的强烈爱好,使得鲁迅后来的一生对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八九二年  清光绪十八年  壬辰  十二岁

本事
    二月,开始到三味书屋读书。三味书屋距鲁迅家往东不到半里,“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名怀鉴,号镜湖,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于绍兴。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本年四十三岁。在三味书屋,鲁迅先后读完了“四书”、“五经”,后又读了《尔雅》、《周礼》、《仪礼》等。
    “这总在癸巳以前,在曾祖母卧室的空楼上,南窗下放着一张八仙桌,鲁迅就在那里开始抄书的工作。”“最初在楼上所做的工作是抄古文奇字,从那小本的《康熙字典》的一部查起,把上边所列的所谓古文,一个个的都抄下来,订成一册,其次是就《唐诗叩弹集》中抄寻百花诗,分别录出……”(周作人:《鲁迅的故家•抄书》)由于当时的出版业并不发达,而书法又是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人抄书成为习惯。大量的抄书是对鲁迅童年时书法的最好训练,也使鲁迅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约在本年前后
    绍兴风俗,经常在年节时临时搭台演出目连戏和社戏。鲁迅还曾在《目连救母记》中,应募扮演义勇鬼卒的角色。社戏中常演的剧目有《男吊》、《女吊》等。鲁迅在1927年写《朝花夕拾•后记》时,曾画过一个剧中的“活无常”。

一八九三年  清光绪十九年  癸巳  十三岁

本事
    秋后,皇甫庄避难。祖父因儿子和亲友子弟参加乡试贿赂主考官,事情泄露,被光绪皇帝谕旨判为“斩监候”,俟秋后处决。周家只好变卖家产设法营救,为免株连,送孩子到皇甫庄外婆家避难。鲁迅被寄在大舅父鲁怡堂处。在那里鲁迅被称为“乞食者”而受到很深的刺激。“不过在大舅父那里过的几个月的光阴,也不全是不愉快或是空虚无用的。他在那里固然初次感到人情的冷酷,对于少年心灵是一个重在的打击,但是在文化修养上并不是没有好处,因为这也正在那时候他才与祖国的伟大文化遗产的一大部分——版画和小说,真正发生了接触。明鲜的表现便是影写《荡寇志》的全部绣象。”“大舅父那里的这部《荡寇志》因为是道光年代的木刻原版,书本较大,画像比较生动,像赞也用篆隶真草各体分书,显得相当精工。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了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这时却真正感到了绘画的兴味,开始细心影写这些绣象,恰巧邻近杂货店里有一种竹纸可以买到,俗名‘明公(蜈蚣)纸’,每张一文制钱,现在想起来,大概是毛边纸的一种,一大张六开吧。鲁迅买了这明公纸来,一张张的描写,像赞的字也都照样写下来,除了一些楷书的曾由表兄延孙帮写过几张,此外全数是由他一个人包办的。这个模写本不记得花了多少时光,总数约有一百页吧,一天画一页恐怕是不大够的。我们可以说,鲁迅在皇甫庄的这个时期,他的精神都用在这件工作上,后来订成一册,带回家去,一二年后因为有同学见了喜欢,鲁迅便出让给他了。延孙那里又有一部石印的《毛诗品物图考》,小本两册,原书系日本冈元凤所作,引用诗经里的句子,将草木虫鱼分别的绘图列说,中国同时有徐鼎的《品物图说》,却不及这书的画的精美。这也给鲁迅一个刺激,引起买书的兴趣来。”(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避难》)
    年底,随鲁怡堂一家迁居小皋埠“娱园”。主人秦少渔是诗人兼画家秦树銛之子,也能画梅花。他爱读小说,几乎收藏了所有的说部鲁迅常与他闲谈,并在那里读了很多小说。
美术事略
    陶元庆生。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人,画家。曾为鲁迅著译的《坟》、《彷徨》、《苦闷的象征》等书作封面。曾为鲁迅画素描像,颇得鲁迅赞赏。

一八九四年  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  十四岁

鲁迅自述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事
    春夏之间,返家,继续去三味书屋读书。这期间鲁迅对图画书的兴趣越以浓厚。买了许多画谱,买不到的就借来影写下来。买到收藏的画谱有石印的《芥子园画传》四集,《天下名山图咏》,《古今名人画谱》,《海上名人画稿》,《点石斋丛画》,《诗画舫》,还有木版的《晚笑堂画传》等。周作人回忆:“这里边最记得清楚的是马镜江的两卷《诗中画》,他描写诗词中的景物,是山水画而带点小人物,描起来要难得多了。但是鲁迅却耐心的全部写完,照样订成两册,那时看过的印象觉得与原本所差无几,只是墨描与印刷的不同罢了。第二种书,这不是说次序,只是就记忆来说,乃是王冶梅的一册画谱。王冶梅所画的有梅花石头等好些种,这一册是写意人物,画得很有点别致。这里又分上下二部,上部题名《三十六赏心乐事》,图样至今还觉得很熟悉,只是列举不出了,记得有一幅画堂上一人督率小童在开酒坛,柴门外站着两个客人,题曰《开瓮忽逢陶谢》,又一幅题曰《好鸟枝头自赏》。在多少年之后我见到一部日本刻本,这《赏心乐事》尚有续与三续,鲁迅所写的大概是初版本,所以只有三十六事,作为上卷,都是直幅,下卷则是横幅,性质很杂,没有什么系统。所画都是人物,而简略得很,可以说是一种漫画,上卷则无讽刺意味,下卷中有一幅度画作乞丐手牵一狗,狗口衔一瓢向人乞钱,题词首一名云‘丐亦世之达人乎’,惜下文都忘记了。第三种所画又是很有点特殊的,这既非绣像,也不是什么画谱,乃是一卷王磐的《野菜谱》,原来附刻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末尾的。《野菜谱》原是讲“荒政”的书,即是说遇到荒年,食粮不够,有些野菜可以采取充饥,这一类书刻本难得见,只有《野菜谱》困为附刻关系,所以流传较广。这书还有一样特色,它的品种虽是收得比较少些,但是编得很有意思,在第一幅植物图上都题有一首赞,似歌似谣,虽或有点牵强,大都能自圆其说。鲁迅影写这一卷书,我想喜欢这题词大概是一部分原因,不过原本并非借自他人,乃是家中所有,皮纸大本,是《农政全书》的末一册,全书没有了,只剩此一册残本,存在大书橱的乱书堆中,依理来说,自家的书可以不必再抄了,但是鲁迅却也影写了一遍,这是什么缘故呢?据我的推测,这未必有什么大的理由,实在是对于《野菜谱》特别的喜欢,所以要描写出来,比附载在书末的更便于赏玩罢了。”(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
    据周建人回忆:“鲁迅先生小时又喜欢描画,画的多数是人物,从各种书上映画出来,后来订成本子。用的纸多是荆川纸,光,薄,透明。笔老是用北狼毫或‘金不换’,都是狼(黄鼠狼)毛做的小形的水笔。这种笔先生差不多用了一世,我记不起看见他用过别的笔。”“他有一次给我画了一个扇面,是一块石头,旁生天荷叶(俗称,书上称虎耳草),有一只蜒蚰螺(俗称,即蜗牛)在石头上爬。并有些杂草,纯用墨画的。”(周建人:《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
    冬,父亲病重。为请医看病买药,只好典当家中财物,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
本年,从族兄寿颐处以二百文购得木版大本翻刻的《花镜》。后经鲁迅多次批校,分订为三册。本年兄弟三人合出一百五十文,购买了一册木刻的《海仙画谱》,又称《十八描法》,日本小田海仙作。后此书给了三弟周建人,鲁迅又另买了一本收藏。
美术事略
    开业于清初的松竹斋,改称荣宝斋,并印诗笺。

一八九五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十五岁

鲁迅自述
    余少喜披披览古说,或见讹敓,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亦写出。(《<古小说钩沉>序》)
本事
    父亲病重。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大量阅读野史杂说并搜集抄录古书。大概是从叔祖玉田或是玉田的儿子伯撝处借来一部《唐代丛书》,《唐代丛书》又名《唐人说荟》,其中从《说郛》中采入二十种。鲁迅认为此书并不可靠,只是“拿来玩玩”而已,不过倒是引起鲁迅读书的兴趣。鲁迅从中选抄了陆羽的《茶经》三卷,陆龟蒙的《耒耜经》与《五木经》等,从此更是着力抄书。不久又凑了两块钱,买来一部共二十四册的小丛书《艺苑捃华》,这是一种从《龙威秘书》等书中杂凑的书。这也是鲁迅后来大抄《说郛》的原因。
美术事略
    徐悲鸿生。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鲁迅文中曾提到其访苏展览事。

一八九六年  清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十六岁

本事
    十月十二日,父亲病故,终年三十七岁。
    本年,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鲁迅在家时已学过《孟子》,陆续又读《易经》、《诗经》、《书经》、《礼记》及《左传》。再加上“四书”俗称“九经”。鲁迅在三味书屋之外,至少多读了三部经书。鲁迅说,“我几乎读过十三经”。经书读过后应“开笔”学八股文和试帖诗。寿镜吾并不喜欢八股文,所以用的教材是当时刊行的俞樾的《曲园课孙草》。“对课”即是作五言六韵,对鲁迅来说已不是难事了。据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回忆,那时寿镜吾“常手抄汉魏六朝古典文学,但鲁迅亦喜阅之……”可见鲁迅的抄书也是受塾师影响的。
    本年开始写日记,约至一九○二年留学日本前止。此段日记已佚。
    大约在此前后,鲁迅的叔祖芹侯在上坟的船中为鲁迅刻朱文印章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已”,还有一方白文印“绿杉野屋”。此印现仍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大约在本年鲁迅祖父著有一卷《恒训》,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曾手抄此卷,其抄本至今仍存。从中可以看到鲁迅早期书法的面貌。
美术事略
    刘海粟生。刘海粟(1896——1994),江苏省常州市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鲁迅文中曾提到其访苏展览事。

一八九七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十七岁

本事
    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阅读了大量古代书籍。尤其注意“杂类书”。
    手抄祖父所作《桐华阁诗钞》,共二十八题。
    手抄塾师周玉田所作《鉴湖竹枝词》一百首。
    手抄会稽童钰作《二树山人写梅歌》。
    这是目前存世的鲁迅最早的三种手抄本。是研究鲁专家早期书法的珍贵材料。在三味书屋,每天中午都要写大字一张,这种传统的训练是鲁迅书法的童子功,加上鲁迅从小对抄书就有浓厚的兴趣,大量的抄写积累了深厚的功夫。此时期鲁迅的书法已相当成熟老道。
    许广平回忆:鲁迅曾告诉她,在三味书屋学习期间,“他有一天迟到了,决意以后要早上学,就在桌子面上刻下了个‘早’字。”(许钦文:《鲁迅先生刻下的一个“早”字》)可见少年鲁迅在学习上是刻苦自励的。从字体上看,这个“早”字是用篆书刻成的,鲁迅对于汉字的字体已有相当程度的掌握,这与他的读书与抄书有关。这也是我们见到的鲁迅最早的篆书。
美术事略
    潘天寿生。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民国时期著名画家。
    荣宝斋刻朱印本,刘锡龄绘《七十二侯笺谱》刊行。
    丁善长绘《历代画像传》刊行。

一八九八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十八岁

鲁迅自述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N指南京,K指江南水师学堂)
本事
    二月一日,由南京回绍兴度寒假。
    二月二十八日,从绍兴到杭州探望在狱中的祖父和陪侍祖父的二弟周作人,在杭州住了四天。祖父“科场案”自首,被囚于杭州花牌楼。周作人记日记始于本年正月二十八日(阴历),其中记录了鲁迅购书的情况:
     “廿九日,雨,上午兄去,午餐归。兄往申昌购《徐霞客游记》六本。《春融堂笔记》二本,宋本《唐人合集》十本有布套,画报二本,白奇(旱烟)一斤,五香膏四个。”
    “二月初一日,雨。上午予偕兄去,即回。兄往越,带回《历下志游》二本,《淮军平捻记》二本,《梅岭百鸟图谱》二本锦套,《虎口余生记》一本,画报一本,《紫气东来图》一张着色,中西月份牌一张。”(《知堂回想录•花牌楼中》)
    从购买的书中可看出鲁迅当时对美术书的偏好。《徐霞客游记》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第一册内钤有“戎马书生”印,并夹有1900年冬末重阅时的卷目一页。
    五月七日,到南京,暂住堂叔祖周椒生处,准备投考南京水师学堂。周椒生为之改名周树人。五月底考入。因环境黑暗,鲁迅退学。
    十月二十六日,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本年,作短文《戛剑生杂记》四则、《莳花杂志》二则。载周作人《瓜豆集•关于鲁迅》,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在父亲病故后的一两年间,大量重有书籍如《阅微草堂笔记》五种、《酉阳杂俎》全集等,最特别的一部是《二酉堂丛书》。“鲁迅立意辑录乡土文献,古代史地文字,完全是二酉堂的一派,……《二酉堂丛书》还有一种特色,这便是它的字体,虽然并不依照《说文》来复原,写成楷书的篆字,但也写得很正确,因此有点别扭,例如‘武’必定用止戈二字合成,他号‘介侯’,第二字也必写作从●从矢。鲁迅刻《会稽郡故书杂集》的时候,多少也用这办法,……”(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往南京》)鲁迅对中国字体很有研究,晚年曾想写一部《中国文字变迁史》。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抄碑,其中有许多篆书,与这期间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美术事略
    《点石斋画报》停刊。
     丰子恺生。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曾为鲁迅小说做插图。

一八九九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十九岁
本事
    一月五日,去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读书。
    二月二十一日,开学。
    十月中旬,托人带给家中一张自绘的江南陆师学堂俯视图,还有一部新买的《芥子园全集》三函十二本。(据《周作人日记》)
    十一月三日——十二日,抄写祖父手书的《恒训》一卷。并属“己亥十月上瀚孙樟寿谨抄于江南陆师学堂。”此抄稿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恒训》,周福清写于1896年,是写给子孙的家训,原稿已佚。
    在陆师学堂学习期间,鲁迅学的课本有《金石识别》,而地质学用的却是抄本,因为《地学浅说》刻本不易得,“鲁迅发挥了他旧日影写画谱的本领,非常精密的照样写了一部。” (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往南京》)
美术事略
    古文字学家发现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
    张大千生。张大千(1899-1983),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著名画家。

一九〇〇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二十岁
本事
    二月四日,与少年时朋友同去试前(考试院)观看黑格尔、康德等人画像的油画。(据周建人回忆)
    三月,寒假后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载周作人《瓜豆集•关于鲁迅》,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本年,继续在矿路堂学习。约在南京学习期间,鲁迅曾自取别号“戛剑生”,并刻章两枚:“文章误我”,“戛剑生”。现印章已不存。又作旧体诗《莲蓬人》一首:“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录自《周作人日记》,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美术事略
    千佛洞发现秘密石室,藏有大量魏晋与唐人经卷。1912年鲁迅曾往图书馆阅览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写经。
林凤眠生。林凤眠(1900——1991),画家,美术教育家。广东梅县人。19岁留学法国学画,1925年回国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任校长。《鲁迅日记》曾载:1925年3月24日,“往美术学校刊林风眠先生个人绘画展览会。” 1928年2月29日,“晚伏园来。林风眠招饮于美丽川菜馆,与三弟同往。”
张光宇生。张光宇(1900——1965),江苏无锡三里桥人。著名漫画家。中国界装饰画派漫画的开山人。

一九〇一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二十一岁

本事
    一月二十日,从南京回绍兴后,参加了绍兴的许多民俗活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绍兴民俗,给青年鲁迅增加了美术素养,在后来从事的文学及美术活动中多有体现。
    一月二十七日,游长庆寺。
    二月三日,观看山阴、会稽两县的迎春仪式。
    二月十一日,送灶日,作五言诗《庚子送灶即事》一首:“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录自《周作人日记》,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二月十八日,按绍兴旧俗,下午接神,夜拜祖先,向诸尊长辞岁。饭后祭诸神,作《祭书神文》一篇。录自《周作人日记》,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二月十九日(阴历正月初一),往塾师寿镜吾家贺年,又同诸弟游开元寺罗汉堂。
    二月二十三日,和少年时代朋友运水同游应天塔。
    二月二十五日,乘船去乡下亲戚家拜年,并拜祖坟。又去寺东社庙看戏,晚又看《更鸡》一剧。
    三月十三日,去楼下陈看社戏《盗草》、《蔡庄》、《四杰村》等。
(以上都据《周作人日记》)
   三月十五日,离绍兴回南京,继续在矿路学堂学习。
   四月二日,寒假后,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并跋》、《惜花四律》。录自《周作人日记》,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四月九日,祖父获释回绍兴。
   本年,看新书风气日盛,鲁迅阅读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日本加藤弘之的《物竞论》等新书报,眼界大开。
美术事略
   英国斯坦因在新疆获汉简、晋简。
   瑞典赫定在新疆发掘古楼兰遗址。

一九〇二年  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二十二岁

鲁迅自述
   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本事
   一月十二日,作《挽丁耀卿联》:“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令威来华表;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本文据《周作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52年出版《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丁耀卿是绍兴人,鲁迅先生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时的同班同学,不幸早逝,鲁迅作联挽之。鲁迅手迹今佚。
   一月二十七日,以一等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
   二月二日,与二弟周作人同游览南京鼓楼。
   二月二十六日,与二弟周作人同游南京名胜妙耳山。
   三月二十四日,乘日轮“大丸号”赴日留学。同去日本的还有自费留学生陈师曾。
   四月四日,抵日本横滨。
   四月下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
   九月,结识许寿裳。
许寿裳(1882——1948),字季黻,鲁迅日记中又作季市、季茀、。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鲁迅挚友。
   十一月,在东京与许寿裳、陶成章等百余人组成浙江同乡会。
“他在弘文学院时代,已经买了三好学的《植物学》两厚册,其中着色的插图很多。”(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西片町住屋》)
美术事略
   司徒乔生。司徒乔(1902——1958),广东开平人。著名画家。曾赴法国留学。颇为鲁迅赞赏。曾为鲁迅编辑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
   日本借考察窃取了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的部分壁画。

一九〇三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二十三岁

本事
   一月底,与陶成章、许寿裳等二十九名绍兴籍留日学生联名发出《绍兴同乡公函》,其中论及日本美术教育情况,“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其髹漆,其雕刻,其锻治。又若刺绣,若织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异,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纸(近日新发明用木料造纸),若铜版,若写真,若制皮诸事,无不尽工极巧,日有进步。即磁器为我中国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骎骎乎欲驾而上之。其余出物,种种蕃备。” 以日本的工艺美术发展为例,感叹中国艺术的停滞不前,呼吁乡人“求智识于宇内,搜学问于世界”,“惊醒我国人之鼾梦,唤起我国人之精神”。此函件执笔者不详,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
    三月,在江南班中第一个剪断辫子,并拍摄断发照。
    八、九月间,回家度暑假。
    本年在《浙江潮》杂志发表译作《斯巴达之魂》、《哀尘》等,发表《说鈤》、《中国地质略论》等论文。出版译著《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将断发小照送许寿裳,并在照片后题七绝诗一首:“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31年又重录此诗,诗末记有“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后收入《集外集》。
美术事略
    刘鄂编纂的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研究自此发端。

一九〇四年  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  二十四岁

本事
    四月三十日,在弘文学院毕业。
    九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老师藤野先生对鲁迅影响很大。所受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在日本学习期间,鲁迅已不用毛笔写字,而改用钢笔或铅笔。现代人初写字就用硬笔,已很少能看到由毛笔改换硬笔的一代人的书写状态。鲁迅当时的医学笔记,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从鲁迅的医学笔记可以看到他从毛笔转换到墨水笔的书写状态,这是研究书写工具换代的最好资料。工整秀丽的硬笔字,行笔快速而流畅,但仍有毛笔字的影子。鲁迅对硬笔书写的优点是这样说的:“据报上说,因为铅笔和墨水笔进口之多,有些地方已在禁用,改用毛笔了。……倘若安砚磨墨,展纸舔笔,则即以学生的抄讲义而论,速度恐怕总要比用墨水笔减少三分之一,他只好不抄,或者要教员讲得慢,也就是大家的时间,被白费了三分之一了。所谓‘便当’,并不是偷懒,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可能由此做成较多的事情。这就是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古人说,‘非人磨墨墨磨人’,就在悲愤人生之消磨于纸笔中,而是墨水笔之制成,是正可以弥补这缺憾的。”(鲁迅:《准风月谈•禁用和自造》)
    鲁迅的医学笔记曾受到其爱师藤野严九郎的大加赞赏,其中的解剖学笔记的画图更是精妙准确。医学解剖图的绘制是很复杂的,鲁迅的绘画功底使他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他的画图轻松流畅而少有修饰,简直可以和印刷品媲美。
美术事略
    刘开渠生。刘开渠(1905——1993),安徽淮北人。著名雕塑家。1920年考入北京国立美术学校。1927年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在法国学习雕塑。1933年6月,回国任杭州艺专雕塑教授。“刘开渠学成归国之后,到中央研究院看望蔡元培。蔡元培勉励他为中国雕塑开创一条新路子。当时在场的鲁迅先生对刘开渠说:‘做菩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做人像了。’话很简单,却颇为准确地道出了中国雕塑发展变化的特点。”(刘松:《雕塑人生——刘开渠艺术的当代意义》载2002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一九〇五年  清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二十五岁

本事
    本年继续在仙台医专学习。四月初,往东京度春假(樱花假期),同许寿裳等人游览了日本名胜箱根温泉,结伴登山,游“芦之湖”,观“白扇倒悬东海天”的“富士山”。
    在假期曾和许寿裳等访朱舜水遗迹,还游览了松岛名胜,拍摄了许多张雪影照片。在东京观赏了上野樱花。鲁迅还喜欢观看日本传统小戏,如《牡丹灯笼》、《御岩》等传统剧目。
(据池田幸子:《最后一天的鲁迅》)
美术事略
    秋,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
    德国探险队窃取大量新疆壁画。

一九〇六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二十六岁

鲁迅自述
    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值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呐喊•自序》)
本事
    一月,继续在仙台医专学习。由中川爱咲先生讲授的细菌学,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三月,申请退学。退学被获准,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把自已的照片赠鲁迅作纪念,并在照片背后题写:“惜别  藤野  谨呈周君”。
    五月四日,与顾琅合著的《中国矿产志》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并附《中国矿产志全图》。署名“顾琅、周树人合编”。
    夏秋之间,奉母命回绍兴与朱安完婚。回家只待四天便同二弟周作人一起赴日本东京。
    六月,进东京独逸语学会附设的的学校学习德文。
    据日本友人山上正义回忆:“鲁迅之通晓德文似从入过日本德国协会和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等开始的。”“我曾在广州白云路的隐蔽处看到他被包围在汉魏丛书和唐宋诗文等古书堆,以毛笔写楷书,勤苦地翻译德国莱克兰出版的窄本德文短篇小说的情形。”(《谈鲁迅》)
在仙台居住期间,鲁迅只佩服一个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日本旧画谱他也有点喜欢,那时浮世绘出版的风气未开,只有审美书院的几种,价目贵得出奇,他只好找吉川弘文馆旧版新印的书买,主要是自称‘画狂老人’的那葛饰北斋的画谱,平均每册五十钱,陆续买了好些,可是顶有名的《北斋漫画》一部十五册,价七元半,也就买不起了。北斋的人物画,在光绪中上海出版的《古今名人画谱》(石印四册)中曾收有几幅,不过署名没有,所以无人知悉,只觉得有点画得奇怪罢了。”(周作人:《鲁迅的故家•画谱》)葛饰北斋是日本浮世绘名家,他在木刻中又加入了西洋画法,更有现代气息。但因穷学生买不起名贵的原版,鲁迅只买过几册嵩山堂木刻的新印本。
    “鲁迅从小喜欢‘花书’,于有图的《山海经》、《尔雅》之外,还买些《古今名人画谱》之类的石印本,很羡慕‘茜窗小品’,可是终于未能买到。这与在东京买‘北斋’是连贯的,也可以说他后来爱木刻画的一个原因。民国以后他搞石刻,连带的收集一点金石小品,如古钱、土偶、墓砖、石刻小佛像等,只是看了喜欢;尤其是价值不贵,这才买来,说不到收藏,有如人家买一个花瓶来放在桌上看看罢了。说到花瓶,他曾在北京地摊上买过一个,是胆瓶式的,白地蓝花,草草的几笔,说不出是什么花,那时在看讲朝鲜陶器的书,觉得这很有相像的地方,便买了来,却也未能断定究竟是否。还有一个景泰蓝的,日本名为七宝烧,是在东京买的,这可以算是他那时代所有的惟一的文玩。这花瓶高三寸,口径一寸,上下一般大,方形而略带圆势,里面黑色,外面浅紫,上现一枝牵牛花,下有木座,售价五角。一九O六年东京开博览会于上野,去溜达一趟之后,如入宝山却不肯空手回,便买了这一件,放在伏见馆的矮桌上,后来几次搬家都带着走,虽然不曾插过一次花,却总在什么角落有它的一个位置。这件古董一直带到绍兴、北京,大概在十年前还曾经看到过,假如没有失掉,那么现在一定还是存在的吧(这话说得有点可笑,却是事实)。”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花瓶》)
美术事略
    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增设国画手工科。

一九〇七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  二十七岁

鲁迅自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的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  《新生》的结局。(《《呐喊•自序》)
本事
    春,与许寿裳等到春木町的本乡座,看日本作家泉镜花的新剧《风流线》。还观看了欧阳予倩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春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
    夏,筹办文艺杂志《新生》,但最终没有办成。
    鲁迅为办《新生》早就定好了计划,稿纸都定印了不少。“第一期的插画也已拟定,是英国十九世纪画瓦支的油画,题云《希望》,画作一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英国出版的《瓦支画集》买有一册,材料就出在这里边,还有俄国反战的战争画家威勒须却庚他也很喜欢,特别其中的《髑髅塔》和英国军队把印度革命者缚在炮口处决的图,这些大概是预备用在后来的吧。杂志搁浅的原因最大是经费,这一关通不过,便什么都没有办法,第二是人力,实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新生>》)
年底,作《人之历史》,发表于《河南》月刊创刊号。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学说。
美术事略
     俞樾卒。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章太炎的老师。在书法传承上,继承碑学一脉。
     李桦生。李桦(1907——1994)现代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俊英,广东番禺人。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赴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广州,曾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在鲁迅的指导下,主编出版手拓本《现代版画》丛刊共十八集。1936年筹办《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一九〇八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二十八岁

本事
    二月和三月,在《河南》月刊第二、三号发表《摩罗诗力说》,系统地介绍了西欧文学流派。后收入《坟》。
    六月,在《河南》月刊第五号发表《科学史教篇》。后收入《坟》。
    这是我国最早论述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论文。文中介绍了欧洲科学发展史,并以欧洲中世纪科学与美艺的关系为例,论述了科学与美术、艺术的关系,以及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认为“盖无间教宗学术美艺文章,均人间曼衍之要旨,定其孰要,今兹未能。”“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而“人群所当希冀要求者”,还要有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发展。“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八月,在《河南》月刊第七号发表《文化偏至论》。后收入《坟》。
    夏,往《民报》社听章太炎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大约半年时间,因《民报》社被封而终止。
    鲁迅当时所记的笔记“说文解字札记”第一篇上、下两册现仍存北京鲁迅博物馆。听章氏讲国学,鲁迅已不再使用学医时的墨水笔,又操起他所钟爱的毛笔。笔记干净清秀,已自成体势。章太炎作为鲁迅的国学老师,对鲁迅的影响是很大的。章太炎的老师是俞樾,他们都属清“乾嘉学派”一脉。鲁迅的治学与书法的碑派倾向都深受其影响。鲁迅很尊敬他的老师,晚年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认为他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的还要大”。

一九〇九年  清宣统元年  己酉  二十九岁

鲁迅自述
    当初的计画,是筹办了连印两册的资本,待到卖回本钱,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X册的。如此继续下去,积少成多,也可以约略绍介了各国名家的著作了。于是准备清楚,在一九○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册,到六月间,又印出了第二册。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东京。
  半年过去了,先在就近的东京寄售处结了帐。计第一册卖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没有人买了。
  那第一册何以多卖一本呢?就因为有一位极熟的友人[按:即许寿裳],怕寄售处不遵定价,额外需索,所以亲去试验一回,果然划一不二,就放了心,第二本不再试验了——但由此看来,足见那二十位读者,是有出必看,没有一人中止的,我们至今很感谢。
  至于上海,是至今还没有详细知道。听说也不过卖出了二十册上下,以后再没有人买了。于是第三册只好停板,已成的书,便都堆在上海寄售处堆货的屋子里。过了四五年,这寄售处不幸被了火,我们的书和纸板,都连同化成灰烬;我们这过去的梦幻似的无用的劳力,在中国也就完全消灭了。(《域外小说集•序言》)
本事
    三月二日,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在日本东京出版。
封面由鲁迅设计,淡绿灰色,上方一长方形图案,是希腊女神抚琴和破开云雾光焰四射的太阳。黑白版画的效果,意境十分优美而富有寓义。封面文字《域外小说集》是由陈师曾用篆书题写,下端印有“第一册”三字。书内印有“周氏兄弟纂译”字样。由东京神田印刷所印刷,东京群益书店及上海广兴绸缎庄发售。鲁迅在书中的《略例》一文中说明:“装钉均从新式,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故虽翻阅数次绝无污染。前后篇首尾,各不相衔,他日能视其邦国古今之别,类聚成书。且纸之四周,皆极广博,故订定时亦不病隘陋。”毛边书是鲁迅借鉴了西方的装帧形式,在中国的洋装书装帧史上乃是首创。鲁迅之后,毛边书在二、三十年代大为流行。
    七月二十七日,《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出版。
    由于《域外小说集》发行量极少,被称为“新文学第一善本”。(谢其章:《<域外小说集>拍卖亲历》)
    八月间,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回到故乡绍兴。
    九月,赴杭州就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编印生理学讲义《人生象学》及《生理实验术要略》。这些讲义中绘有许多插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二月二十六日,因学堂监督夏震武无理斥逐教员,与众教员一起辞职。

一九一〇年  清宣统二年  庚戌  三十岁

本事
    一月十日,夏震武被撤职,鲁迅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复职。
    七月,学期结束,辞去浙江两级师范堂职务。
    九月,在绍兴府中学堂做监学。
    十一月十五日,致许寿裳信。告知近况,“仆荒落殆尽,手不触书,惟搜采植物,不殊曩日,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也。”
    十二月,抄录清代郝懿行撰写的《燕子春秋》一卷,现存抄稿上有“庚戌十一月写”字样。抄录《蜂衙小记》一卷,现存抄稿上有“庚戌十二月录”字样。手稿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本年,开始搜集古代逸书,包括小说佚文和古越丛书。“归国后他就开始抄书,在这几年中不知共有若干种,只是记得的就有《穆天子传》,《南方草木状》,《岭表录异》,《北户彖》,《桂海虞虞衡志》,程瑶田的《释虫小记》,郝懿行的《燕子春秋》,《蜂衙小记》与《记错海》,还有从《说郛》抄出的多种。其次是辑书。清代辑录古逸书的很不少,鲁迅所最受影响的还是张介侯的《二酉堂丛书》吧。如《凉州记》,段颎铿的集,都是乡邦文献的辑集。他一面翻查古书抄唐以前小说逸文,一面又抄唐以前的越中史地书。”(周作人:《鲁迅的青少年时代•关于鲁迅》)大量的辑抄,为后来汇成《古小说钩沉》和《会稽郡故书杂集》做了充分的准备。也由此积累的丰富的小说史料,才有后来的《中国小说史略》。习碑习帖是一个书家的基本功,而鲁迅的抄录是研究小说史和中国古代文化,但大量的毛笔书写是一个书家的必由之路。
美术事略
    李叔同从东京美术学院毕业回国。

一九一一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  三十一岁

本事
    二日,致许寿裳信。托其在北京代购典籍。“吾乡书肆,几于绝无古书,中国文章,其将殒落。闻北京琉璃厂颇有典籍,想当如是,曾一览否? ”“如有而直不昂,希为致一二种。”
,辑校唐刘恂的《岭表录异》三卷,作“拾遗”十八条和校勘记。手抄的校定本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抄录《记错海》一卷,现存手稿扉页上有“庚戌十二月录”字样。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下旬,绍兴府中学堂开学,鲁迅继续任监学,兼教博学    ,抄录晋稽含所撰《南方草木状》三卷。现存手稿扉页有“辛亥正月录”字样。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从《说郛》中抄录王方庆《园林草木疏》一卷,李翱《何首乌录》一卷,杨天惠《彰明坿子记》一卷,戴凯之《竹谱》一卷,赞宁《筍谱》二卷,陈仁玉《菌谱》一卷,傅肱《蟹谱》两卷。以上并他人所抄共十九种合订为两册,题名为《说郛录要》,书内有“辛亥三月写成”字样。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赴日本抄录清程瑶田《释虫小记》。现存手稿扉页有“辛亥四月写毕”字样。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春,带学生游禹陵。在绍兴教学期间,还带学生去过兰亭、快阁、宋六陵、柯桥、七星岩等地,还和周建人、王鹤照一起郊游,采集植物标本或拓碑帖。现仍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植物标本册的封面上有鲁迅手绘的古文“鸟”字和一幅猫头鹰的小画。猫头鹰在传统上是一种不祥之鸟,却是鲁迅喜爱的小动物。它在黑暗中却能目光敏锐的捕猎,它象征着黑暗时代的颠覆力量。这两幅小画极富装饰感,猫头鹰的形象用笔简练,神态可爱,常被后人用作书籍装饰。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曾出版过“猫头鹰丛书”。
     六——七抄录《穆天子传》。现存手稿扉页有“辛亥六月写”字样。现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十一月二十一日——十二月十九日,抄录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一卷。现存抄稿封面有“辛亥十月录”字样。
本年,1、作文言短篇小说《怀旧》,后收入《集外集拾遗》。
      2、抄录古小说七种:《搜神记》、《搜神后记》、《十州记》、《神异经》、《异苑》、《王子年拾遗记》和《洞冥记》。题集为《小说备校》。后收入唐弢编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手稿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美术事略
    上海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中西美术学校由周湘创办。
    黄宾虹与邓秋枚合编《美术丛书》开始印行。
   《百花诗笺谱》开始印行。清末张兆祥(1852——1908)绘,笺谱秀美清妍,色彩动人,装帧精美,且可作为画谱临习,被各界公认为绘、刻、印三者上乘之作。鲁迅于一九一二年曾购买此书。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