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
作者:孙郁
版本: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选择即评价
孙郁写周作人的时候,还没有这么轻松的文化氛围。周作人是一个有定谳的汉奸,对于他的任何讨论首先就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快,甚至反感,更何况你把周作人与鲁迅糅在一起呢?
问题在于周作人与鲁迅是兄弟俩,他们自小在一起,并且感情很深,即使后来他们因为家庭矛盾而彼此分隔不再往来,哪怕是以阴影的方式他们也仍然存在于对方的世界之中。也就是说周作人与鲁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史实。当然,说是历史史实也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历史史实是一回事,对它的选择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常说“选择即评价”就是这个意思。周作人与鲁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通常的历史史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史实。鲁迅的文化、文学活动与周作人的文化、文学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除了早期在日本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共同探讨文学以外,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也是相互奥援,同气连理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仅从史料上说他们彼此对于对方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然而,这还不是孙郁先生把鲁迅与周作人放在一起进行叙述的充分理由。除了这些显在的事实之外,作者把鲁迅与周作人统合起来加以叙说来自于一个基本思路的推动,那就是探索中国现代知识者的人生道路。
孙郁的困惑
在孙郁看来,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同人生选择与归宿,对那个特殊的大转变时代中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种典型意义一方面联系着鲁迅与周作人他们不同的性格秉性、人生道路以及不同的交往圈子;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格形式所含的文化意蕴。尽管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充满着矛盾,但周作人的那种静观的、睿智的、自我化的人生选择,与鲁迅那种既表现出强烈的批判与怀疑精神,又充满生命热力与大悲悯情怀相比还是显示出鲜明的差异。这样两种矛盾在孙郁看来是迟早要各奔东西的,八道湾的冲突只是两人分裂的一个导火索而已。在作者看来,周作人与鲁迅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那个大转变的时代,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纠葛之中,中国知识分子所可能具有的两种极为深刻的人格形式。它既来自传统文化的孕育,也吸取了新文明的滋养。
也许,作者一开始就是困惑于此吧?因此,把周作人与鲁迅放在一起进行探索、叙述,首先并不基缘于周作人与鲁迅之间本来的史实性的兄弟关系,而主要是由于他们作为现代知识人格所显示出的内在丰富性的魅力。这种困惑以及对这困惑的求解成了贯穿全书的动力与线索。在这种疑问下作者追索了鲁迅与周作人不同的外部世界、内部世界,对比之中解答和验证着自己的疑问。
作者努力接近着人物的心灵世界,人物内心的热切、困惑、矛盾、挣扎、荒凉、孤独等体验成为作者重点体会与接近的目标,这种体验本身所激起的情感体验洋溢在字里行间。尝一瓢而知鼎味,不妨看看书中对鲁迅与周作人不同的精神世界的描绘:“读鲁迅的书,心要跳出来,把你的意志从这里点燃,你会在读书的瞬间,萌生一种求索的冲动和抗争的情绪。那是怎样磅礴昂扬的世界呀……而读周作人的著作,完全是另一种境地。仿佛深山幽谷里的声音,又如僧人的经白,在悠然之中,把你引向远古,引向田园,引向安谧……鲁迅让你去做些什么,周作人却告诉你什么也别乱做。”
(转自《新京报》书评人 赵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