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与“失而复得”的医学笔记 刘晴
发布日期:2015-07-20
看过《藤野先生》的人,对鲁迅的医学笔记一定不会陌生。鲁迅博物馆中就珍藏着这些医学笔记,它们不仅牵着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一段感人的师生情缘,还有着一段坎坷的失而复得的经历。
提到医学笔记,首先要从藤野先生谈起。鲁迅曾深情地说:“在我认为我师中,藤野先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藤野先生早年曾学过汉语,十分尊重中国,“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尤其是他看到鲁迅“身在异国,不以为苦”,很受感动,便热情的进行帮助,对鲁迅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住宿生活的安排,用功的方法,笔记的写法等等,都尽其所能的提供帮助。尤其令鲁迅感动得是,每一次上完课,他都会为鲁迅仔细的修改笔记,“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连文法上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鲁迅后来把这些笔记装订成三大册,作为永久的纪念。
鲁迅觉得,“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由于鲁迅的刻苦,也由于藤野先生的帮助,他第一学年的成绩在142名同学中位居68名,算是中游吧。鲁迅的成绩,曾惹起部分学生鼓噪、寄匿名信,诬蔑说藤野先生在讲义上给鲁迅泄漏了解剖学的试题,所以鲁迅能有这样的成绩。鲁迅感到深深的耻辱,“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但鲁迅在一年级时的解剖学成绩平均59.3分,没有及格,这说明藤野先生没有照顾他。
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使鲁迅非常感动,后来他把藤野先生的相片,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准备出版增田涉、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译者请鲁迅对所选篇目提出意见,鲁迅回信说:“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
1935年6月,日译本《鲁迅选集》出版,《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也第一次和日本读者见面。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这次最后只有4名原医学专门学校的教师成为新的医学部的教师,藤野先生也在离职者之列,离开仙台到东京的慈善医院工作, 1919年回到家乡福井县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逝世,享年72岁。
鲁迅去世后的1937年,日本的《文学向导》刊登了藤野先生怀念鲁迅的文章。藤野先生写道: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而至死周君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有音信,我会怎样的喜欢呢?遗憾的是,到如今是怎样也不成了。蛰居在这样的乡间,外边的事尤其对于文学我更是门外汉,所以什么也不知道。”
从藤野先生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觉得对鲁迅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也许这位老人对鲁迅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他的“本能”吧,这样的本能更让我们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藤野先生无私的体贴和帮助,给身在异国的鲁迅很多温暖。在鲁迅对青年的关爱中,我们能看到藤野先生的影子。
鲁迅曾回忆说,他从故乡迁居北京时,托运的一口箱中途毁坏,丢失了半箱书,恰好医学笔记也在里面。这就成了先生终身的遗憾。
但令先生想不到的是,在他逝世十几年以后,这些医学笔记又“失而复得”了。
原来当年年鲁迅回绍兴迁居时,还将一部分不准备带走的书籍和手稿寄存在朋友家里,医学笔记其实误放在这里面了,而带回北京的书中根本就没有医学笔记,是他记错了。解放后,绍兴鲁迅纪念馆征集文物时,发现了这些笔记,许广平就把它捐献给了北京鲁迅博物馆。
今天,鲁迅与藤野先生已成为联结中日人民的纽带,为了纪念鲁迅及中日友好,仙台于1960年设立了鲁迅纪念碑。鲁迅留学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已经并入亚洲排名第一的东北大学,该校建立了专门为鼓励中国留学生努力上进的奖励基金,鲁迅曾经就读的的阶梯教室还保留着,虽然建筑物本身几经修复和改建,但教室内部依然保持原样,鲁迅先生的座位是固定的。 在东北大学历史资料馆内,展示着鲁迅的入学申请书,成绩单,退学申请等重要的历史资料。鲁迅留学仙台时,曾居住在现东北大学附近的片平丁和土木樋两个地方。现在,片平丁住所作为对鲁迅永久的纪念依然很好地保存着,是仙台市指定的文化遗产,每年有许多游人参观。藤野先生的家乡也为他建立了纪念馆以作缅怀,走在仙台,只要知道你是中国人,经常会得到仙台人民温暖如家人般的微笑,鲁迅与藤野先生地下有知,也必含笑九泉了。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