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加载速度取决于您的网速!

那些年那些人——孙郁三书印象  韩喆
发布日期:2015-07-20

  近日接连读完了孙郁先生的三本散文随笔著作,读后感觉受益颇多。三本书为:《远去的群落》、《在民国》和《混血的时代》,相继出版于2007、2008年。这三本书中,《在民国》主要写近现代的名人、流派,其中尽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刘半农、胡适、钱玄同、徐志摩、李大钊、章太炎,等等。这些名字在其笔下个性清晰有如真人呈现。《混血的时代》主要写对现当代的文人、文学感悟。《远去的群落》则内容博杂、取材宽广,体现了更多的作者最真实平易的内心感受。

  作者的三本书多数内容都围绕着一个大的时代框架,即由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这一时间段。所涉人物包括他未曾谋面、仅从书中所获知的前辈大师,也包括拥有机缘相见得以求教的一代名家,还包括同时代惺惺相惜的作家、学者等。他写文人雅士,写狂狷斗士,写古希腊之文豪,也写当代美国之名流,写文学的历史和现象,写异域见闻。他也写已逝的震撼心灵者:鲁迅,写神交已久的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写常有人谈起却少有人比对自身的方鸿渐,写渐行渐远的贵族章诒和和寒士张中行。写人,写得与众不同才难得。尤其这些为人熟知的名人大家,写好尤为不易。孙郁的与众不同在于用心去感悟:极强的领悟力和感受力的结合,因此对人看的透彻、深切,得出新意。比如写老舍,一篇文章一千多字就写出老舍的精髓,说他是山林味道的发现者和咀嚼者。结尾一段这样写到:“法国人在小说里爱谈点学问和历史。中国的老舍厌倦说理和述史。因为古老的文明中,可谈的学识大多与真的人生是无关的。中国的智慧和历史,多在小民那里,达宫显贵留下了什么呢?老舍对民间的态度和贵族的是不同的,所以他是有着西洋人少有的简约和单纯……老舍却让我们窥到宁静中的惆怅。我很喜欢这一惆怅,因为在他的吟咏里,古老的幽灵死去的死去,再生的再生了。”(《老舍:死去的与再生的》)作者的敏锐目光、深度思维和诗意感怀可见一斑。

  作者的文章总有好的题目,能一下抓住读者,继而要再思索,猜猜内容是什么。比如:《混血的时代》,写历代文化的融合;《始自于隆隆,终至于默默》,写台静农的文学人生;《学人的外套》,写文人学者习惯于各自依附得来的虚荣。同时也有好的文字,吸引人读下去。字里行间有深厚文学功底的浸润,既有研究论文的严谨,又有散文诗般的美和敏感。有古人遗风,清秀风动。他在书中谈到别人曾批评他的文字太书卷气,自觉摆脱不了,很是遗憾。我到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人风格,写散文可以清新如孙犁的荷花泥土,可以细致耐读如汪曾祺的花鸟鱼虫,可以粗犷如周涛的万马奔腾,自然也可以文雅如孙郁的文人墨客。如果说文字是外在,那么更触动我的是作者时时刻刻表露于文中的责任感。并非强烈的说教,而是发自内心,自然成习惯的一种感时叹世的忧虑和关怀。这种关怀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面对大众,面对全体学者、文艺家,对文学、史学、艺术研究的种种问题担忧、不平。他的文章中常用疑问句,我理解从文字的角度或是一种温和的态度;从性格的角度或是一种不敢轻言把握的自谦;更多的,从反思的角度或是一种反问、一声感慨。孙郁的散文是能体现他的思想和性格的,他常在文章中自省,责怪自己做的不够,有一种赤诚表露心迹的真情实感,这在巴金等人的笔下亦有所见。他读前辈文人的书多,心领神会的意味更多。

  这三本书又是一座小型知识宝库,对学者,是可以期待产生共鸣的。对“学生”(好学之人),是广博的文化泉眼,触及一点,让你自发探寻。化晦涩为通俗,却不失风雅。是现当代文学、文化的另一种绝佳普及方式。《在民国》这本书尤是,讲《语丝》的渊源,谈未名社的起始,追忆新月诗派,重现民国狂士们的激情风采。以当年的热血唤起现今冷漠且聒噪的世界。作者几十年的学识积累、多年的报界从业经历、十几年鲁迅性情的熏陶、大半生生活感悟综合在一起,赋予了这三本书动人的才华。从这三本书中也能看出他走过的轨迹,一条踏着前人风骨的轨迹,一个时代精神和近现代文学哺育下的产物,是一个真正文人的随笔,难得地兼并了既言志又载道的功能。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