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静
自2007年,胡风家属按照梅志先生生前的遗愿将文物分批捐赠给北京鲁迅博物馆,“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那些远去的群落,仿佛又披着历史的灰尘回到我们中来。2008年,在《梅志文集》发布会上,一部民间记录胡风集团案的历史片《红日风暴》的漂亮女导演彭小莲的出席,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她就是先后担任过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部长彭柏山的女儿。她的出现让我想到鲁迅还存有二本彭柏山的《崖边》。前些日子,我读了彭小蓮写的《他们的岁月》,她用一种特殊的手法,镜头式的语言,人物、场景、时间的切换、定格,回放了他父母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叙说了彭柏山和鲁迅的关系,鲁迅这个名字,“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和上帝一起并列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的。
彭柏山(1910—1968)原名彭冰山,《鲁迅日记》中为冰山、陈友生、友生,湖南茶陵人,作家,“左联”成员,是“左联”成员中唯一到过苏区的作家。1930年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31年被党派到湘鄂西根据地,负责编辑根据地杂志《工人日报》。1932年,由于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彭柏山从湘鄂西苏区逃到上海,向中央汇报情况,不久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失去了工作,生活来源成了问题,全家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状态。
1933年,对于彭柏山来讲,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在对生活绝望的时候,他结识了大作家鲁迅和胡风,并得到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文学创作上的鼎力帮助。一天,正当他在上海的小亭子间,一边啃着又冷又硬的大饼,一边写小说时,胡风进来了。看到这一场景,胡风从兜里掏出了两块钱,并把这件事告诉了鲁迅,鲁迅立刻嘱咐胡风“以后每个月在ˋ上海左翼作家联盟ˊ的款项里提取几块钱”给彭柏山,作为他的生活费。为了支持“左联”青年作家的创作,鲁迅还宴请了彭柏山等十位青年,从此,彭柏山有了请教鲁迅的机会,很快,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崖边》。当鲁迅看到这部作品时,亲自将它推荐给杂志《作品》。1934年,由思潮出版社出版的《作品》6月创刊号上刊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彭柏山的处女作《崖边》。由此,他们开始了通信往来,这在《鲁迅日记》中都有记载:
7月6日 午后得冰山信并《作品》二本。
7月7日 下午复冰山信。
10月3日 得冰山信。
10月4日 午后复冰山信。
12月13日 得冰山信。
12月14日 复冰山信。
12月21日 得冰山信。
1934年11月17日,彭柏山被捕,在苏州监狱中受尽了折磨,1935年9月初,他化名陈友生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求救信。按照监狱的要求,他写信必须使用明信片,上面写的是“周树人大人收”,邮址写的是内山书店,信件全部由书店老板转交。鲁迅接到信后,不知“陈友生”是谁,当胡风告知鲁迅“陈友生”就是彭柏山时,他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五元,让胡风寄去;同时,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营救,还派人先行送去药品、衣物和《复活》、《波利华夫人》、《死魂灵》、《忏悔录》等书籍。1935年的《鲁迅日记》载:5月24日“得友生信”;8月31日“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胡风)”;10月7日“得友生明信片”。迫于当时的情况,鲁迅写给彭柏山信虽然不多,但正是这几张明信片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在最后的时刻,在身体及其虚弱的情况下,还惦念着狱中的彭柏山,他口述,让胡风记录,用日文写下了他向日本《改造》杂志推荐彭柏山中篇小说《崖边》的《柏山小传》:
……长期活动在湘鄂西地区,不幸的是他和上面的“领导”不合,要发作品和批评都办不到。《崖边》也是在那种状态中写成的,好不容易走向成功的时候,可是被南京政府逮捕,现在还不知呻吟在哪里的监狱里。因友人的编辑,六月中出版了中篇《崖边》。
鲁迅先生目前卧病中,我代写了这个小传。
胡风还将翻译的《崖边》日文稿一并寄往日本,在鲁迅的努力下,1936年的《改造》上刊登了彭柏山的这篇小说。在鲁迅逝世前的几天里,胡风将他为彭柏山整理并出版的小说集《崖边》寄给鲁迅,9月11日鲁迅日记载“谷非赠《崖边》三本。”
彭柏山一生的主要作品有《崖边》、《皮背心》、《忤逆》、《夜渡》、《枪》、《战争与人民》。《崖边》是他的处女作,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出版。“文学丛刊”的一种。收有《崖边》、《皮背心》、《忤逆》、《夜渡》、《枪》5个作品。通过对王全福、长发、连生、其保及其周围人物思想、行动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代苏区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较早反映苏区人民生活的写实篇章之一”。《战争与人民》是他的遗作,在彭小莲的母亲朱微明的长期奔走下,终于在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藏书《崖边》和《作品》,将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