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我馆学者赴尼泊尔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8-03-09         浏览数:
  应尼泊尔德夫科塔—鲁迅学会的邀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黄乔生、研究馆员姜异新于2018年3月1日-5日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参加“鲁迅的杂文:政治与社会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尼两国学者二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国学者包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及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尼方学者主要来自尼泊尔国家学院和文学艺术界。
(“鲁迅的杂文:政治与社会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幕)
 
  尼泊尔阅读和研究中国大文豪鲁迅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反封建的斗士”,他的生平、文学业绩和思想享誉世界。此前,尼泊尔学术界对鲁迅的小说较为重视。最近几年,随着两国学术交流的深入,尼泊尔学者对鲁迅的诗歌和杂文也给予高度关注。德夫科塔—鲁迅学会主席尼努·查帕干认为,鲁迅的杂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共写作了十一本杂文集。在他看来,鲁迅的杂文,从内容上看是剖析社会的,但他的思想却是爱国主义的。尽管尼泊尔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及社会现状有所差别,但尼泊尔社会依然可以从鲁迅的著作,特别是鲁迅杂文中受益良多。
(尼泊尔德夫科塔-鲁迅学会主席尼努•查帕干发言)
  黄乔生发表英文论文“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ics and Politics----A Glance at Lu Xun’s Essays of Shanghai Period”(《政治与诗的互动——鲁迅上海时期杂文一瞥》);论文认为,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虽然政治性很强,但仍然充满了诗意。政治与诗的互动是鲁迅杂文的一个显著特点,鲁迅尽力在政治和诗之间寻找平衡,在对立中寻找统一。鲁迅一生,本色是诗人。鲁迅晚年的杂文就是鲁迅诗作的另一种形式。没有诗人的素质,不可能写出那样的杂文;没有政治的追求,也不会有那样的执着去精心培育杂文这种文体。在政治与诗的矛盾纠结中,鲁迅把杂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文学体裁。 
(黄乔生发表会议论文)
  姜异新发表了英文论文“Speak your own words on self-funded Journal”: Lu Xun’s ess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entering on the Tattler era in Beijing”(《“用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文化生产与消费视野下的鲁迅杂文——以北京<语丝>时代为中心》)。论文认为《语丝》同人时代鲁迅的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更主要意义上是一种文艺批评的贯穿,使其具备了与政治性相交融的诗性,其所构建的独特的问题域和人物谱系,形成了特有的修辞手法乃至一生的诗学力量,并且只有诞生于以作者作为文化消费主体这一端时才能够产生。
(姜异新发表会议论文)
  尼泊尔自1960年始即有学者翻译鲁迅作品。此次会议授予为尼泊尔鲁迅宣传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家善德达斯·马南特拉“德夫科塔—鲁迅学术奖”,奖金五万卢比(合人民币三千余元)。学术研讨会期间,由德夫科塔—鲁迅学会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共同编辑出版的《中尼(泊尔)对照鲁迅旧体诗》举行了首发式。
(赠送德夫科塔-鲁迅学会《中尼(泊尔)对照鲁迅旧体诗》)
  学术研讨会后,中国学者参访了尼泊尔学院,与专家学者座谈并互赠图书。尼泊尔《坎蒂普尔日报》(Kantipur Daily)等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站对系列活动做了报道。
(与尼泊尔学院的专家学者交流座谈)
  此次中尼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鲁迅在南亚的传播与影响,为下一步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研究室供稿)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