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之子、北京鲁迅博物馆名誉馆长周海婴先生因病于4月7日5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鲁迅博物馆同仁得到消息,无不感到惋惜和悲痛。4月11日上午,鲁博全体在职和部分离退休职工到八宝山公墓向海婴先生做最后的告别。回想多年来海婴先生对鲁迅研究和鲁迅博物馆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更加深了我们的思念。
海婴先生是鲁迅的独子,1929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7岁时,鲁迅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1948年10月,海婴先生随母亲北上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海婴先生由组织安排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海婴先生长期在广电部(总局)任职,是无线电专家。
海婴先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担任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向关心和支持鲁迅研究和鲁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并在这方面有很多兼职,如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上海鲁迅纪念馆、南京鲁迅纪念馆顾问等等。
海婴先生与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关系十分密切。北京鲁迅博物馆以鲁迅在北京的一所故居为基础设立,得力于海婴先生同他的母亲许广平女士将故居和大量文物捐献给国家。母子俩还把很多鲁迅遗物、藏书等捐献出来,使北京鲁迅博物馆成为全国多家鲁迅纪念设施中藏品最为丰富的一个。1975年10月28日,海婴先生上书毛泽东主席,提出加强鲁迅研究、整理出版鲁迅书信和鲁迅著作等建议;11月1日,毛主席作了批示:“我赞成周海婴同志的意见,请将周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一次,作出决定,立即实行。”12月,国家文物局根据毛泽东同志指示精神,决定扩建鲁迅博物馆,增设鲁迅研究室,从全国各地抽调专家学者,编辑鲁迅年谱和专业研究刊物,成为全国鲁迅研究中心,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学术水平。研究室成立时,海婴先生是八个顾问中最年轻的一位。至1993年,鲁迅博物馆又兴建了新的陈列展厅和文物库房及配套设施,达到了现在的规模。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海婴先生起到的巨大作用,至今为鲁迅研究界称道,为博物馆同仁怀念。他晚年又担任鲁迅博物馆名誉馆长,关心鲁迅研究和博物馆建设,经常提出建议和意见,我馆举办的业务活动,诸如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展览、针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活动等等,他都给予关注和支持。
海婴先生虽然遵照鲁迅不做空头文学美术家的遗嘱,上大学时选择了理工科,但后来频繁的社会活动,促使他不断加强文史学习。他70岁时出版的长篇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和两年前整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助于鲁迅文化的普及。海婴不但为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奔走呼吁,而且本人也积极思考鲁迅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他晚年写了一些文章,在阐述鲁迅思想特质方面做了尝试,其认真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致力于对外文化交流,促进鲁迅文化在外国的传播,也是海婴先生支持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北京鲁迅博物馆与日本学术界和友好人士的交往活动中,就常有海婴先生的身影。就在两年前,他还不顾年老体弱,和我们一起出席在日本举行的纪念内山完造逝世60周年系列活动,并发表精彩的演讲。他为推动中日友好交流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让我们感动。
在艺术方面,海婴先生少年时代培养了摄影爱好,一生坚持不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点我们感触很深:他不愿总以鲁迅之子的名号在社会上活动,总想自己有所贡献于社会。这符合鲁迅先生的遗教。他拍摄过大量具有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图片,里弄底层人的境况,特别是受战争破坏的城市景象,如反映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等,极具震撼力。这种人文关怀与鲁迅精神一脉相承,可以说是海婴先生学习鲁迅的一种具体实践。两年前,值海婴先生80华诞,我馆协助他举办了《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产生良好反响。当时,海婴先生很兴奋,在图册上亲笔签名,赠送朋友。我们从他的满足感自豪感中分明感受到他不愿生活在鲁迅余荫下的愿望。
海婴先生为人谦逊,性情随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更加谨慎从事,严守本分。他无愧于“鲁迅之子”这个名号。海婴先生的逝世,是鲁迅博物馆的一个重大损失。他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他为弘扬鲁迅文化遗产而做的努力和贡献,让我们怀念,给我们教育,催我们奋进。
本文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