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
孙郁、李亚娜主编;张杰 编著
大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编写说明》
本书所收书信,均具备以下条件:一、鲁迅是收信人,或收信人之一;二、曾经鲁迅、许广平保存;三、厚信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除以上情况,还有几点不能不向读者特别交代。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5月至1936年鲁迅逝世,鲁迅所收书信达数千封之多,能够保存至今的,本书所收虽不是全部,却已是大部。鉴于如此的原因,鲁迅在文章中几次谈到,这里选录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以资说明:
我的习惯,对于平常的信,是随付随毁的,但其中如果有些议论,有些故事,也往往留起来。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烧毁了两次。
五年前,国民党清党的时候,我在广州,常听到因为捕甲,从甲这里看见乙的信,于是捕乙,又从乙家搜得丙的信,于是连丙也捕去了,都不知道下落。古时候有牵牵连连的“瓜蔓抄”,我是知道的,但总以为这是古时候的事,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醒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待到一九三O年我签名于自由大同盟,浙江省党部呈请中央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等”的时候,我在弃家出走之前,忽然心血来潮,将朋友给我的信都毁掉了。这并非为了消灭“谋为不轨”的痕迹,不过以为因通信而累及别人,是很无谓的,况且中国的衙门是谁都知道只要一碰着,就有多么的可怕。后来逃过了这一关,搬了寓,而信札又积起来,我又随随便便了,不料一九三一年一月,柔石被捕,在他的衣袋里搜出有我名字的东西来,因此听说就在找我。自然啰,我只得又弃家出走,但这回是心血来潮得更加明白,当然先将所有信札完全烧掉了。
—《两地书·序言》
鲁迅的自述,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鲁迅所收数千封信何以仅存百余封的原因,而且还说明:一、现存同时代人致鲁迅信,实在是劫后残存,因而弥足珍贵;二、现存大部分书信,显系鲁迅特意保留,这就为读者和研究者遗留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于这次的整理出版,也有几点需要说明。
一、有些书信并非首次整理、首次发表。第一次整理和发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陆续刊载于《鲁迅研究资料》丛刊第4至第14辑。第二次系以《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形式面世,由周海婴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
二、以上两次发表,均由专业研究者精心整理,先后参与者达十五六人之多。凡已整理过的,这次整理以上两次整理为基础,倚重借鉴处不少,补充纠正处亦不少。
三、本书首次影印面世,采用原信影印和文字排印并存形式;为存真起见,排印稿一律以反映原信本来面目为宗旨,错、别、脱字一律照旧。少数原信,原为外文,曾经专家翻译成中文,此次整理直接引用前人成果;另一种情况为鲁迅所藏系友人翻译的中文译稿,本书据译稿影印,并加说明。
四、写信人姓名,在目录与标题中并未全部照录原信署名,而是采用最著名名字标出,信末署名则照旧。
五、本书编排以时间先后为序,同一人的多封书信则相对集中,以首封书信时间编入。每封书信的时间,均列于标题之后。凡原信未署年代、甚至未署日月者,编者依据《鲁迅日记》等资料及原信邮戳,并参考此前整理者的意见加以考证,考证出的时间亦列于标题之后。
六、凡原无标点的书信,标点由编者试加,并加注说明。
七、排印稿由编者略加注释,凡能查证的写信人均一一注出。
八、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得到杨燕丽、陆成二位的鼎力相助,他们的付出不下于本人,特作说明并致谢意。
张 杰
2006年7月20日
《鲁迅著译影记》
孙郁、李亚娜主编;冯英 编著
大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鲁迅著译影记>编写说明》
鲁迅一生笔耕,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及书信、日记,他对古籍的辑录、校勘整理,他的译作等等,都是很宝贵的,也为国内外文化界、出版界所珍重。仅我馆所藏1949年以前的中文版本,就有国内外近百家出版机构印制出版了近三百种版本。可以说鲁迅著译作品,就其出版的版本数童、印刷数量以及出版者之众,在中国现代作品中名列前茅。
这部《鲁迅著译影记》不仅记录了鲁迅著译的全貌,而且间接映射了上世纪初至五十年代中国出版史、印刷史、美术史的发展状况。普迅历来视书籍装顿与插图为书籍的另一种“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一本书的出版,他常常从封面、题字、装饰、版式,直到纸张、装订、书边裁切等逐一精心思量。我们当然也希望读者在浏览书影的同时,对鲁迅的著译有一大致的了解,并试图以鲁迅自己的视角去帮助读者解读所收录的每一本著作。
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一、著作;二、译作;三、古籍整理;四、编辑;五、外文版本;六、汇编本;七、插图本。“解读”重点在前四部分。
需要特别说明:
1.本书所刊书影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
2.本书所收版本止于1949年。但也收录了个别20世纪50年代初期较为珍贵的版本。
3.本书所收书影范围:封面装帧不同、出版者不同、需要特别说明的扉页、插图、版权页等,而对装帧相同、内容略有变化的版本在“解读”中也作了相应的介绍。
4.因本书所涉及的出版者近百家,故编者将主要出版鲁迅著作的出版者情况以简介形式附于书后,出版者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
5.为了使读者对“解读”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有所了解,编 者将人物的简要介绍也附于书后,人名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
6.在“自编文集”、“译作”两部分中,有些是合著、合译或他人所编,为了保持文集的完整性,故未将其单列一类,而是将此类在序号前另作标志“#”加以区别。
7.“外文版本”部分,包含了“国外译本”、“国内译本”、“中外文对照本”。
8.为了反映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鲁迅著作出版物的真实状况,在此次辑录中我们并没有摒弃盗版,而是把它们收录在相关各类当中。
因为工作的便利,我有幸接触到鲁迅先生的各种著译版本,也有幸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版本整理编辑出来,与大家共享。由于个人水平有限,认识有限,所以一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同行、方家指正。
在完成此稿时,特别感谢我馆资料部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冯 英 2006.07.28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1.《鲁迅全集)200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鲁迅著译版本研究编目》,周国伟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鲁迅藏书签名本》
孙郁、李亚娜主编;赵丽霞 编著
大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鲁迅藏书签名本>编写说明》
鲁迅不是藏书家,他的藏书大多是常见的版本,很少孤本秘籍,这和他的研究用书的特点相符合。他在
然而鲁迅酷爱图书。他知识欲旺盛,买书非常频繁。他说:“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
鲁迅常为高昂的书价所困扰。1912年岁末,整理完该年度5~12月的书账,鲁迅慨叹道:“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说,亦可笑叹人也。”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断买书。统计现存24年的鲁迅日记,发现在1912~1936年间(1922年的鲁迅日记丢失)鲁迅购书累积金额高达12915.43元。
单是鲁迅博物馆保存的鲁迅藏书就有4000余种,13800余册。藏书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宗教、自然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中文书籍2193种,10683册;外文书籍1869种,3115册。
外文书籍包括日、德、俄、英、法、意、世界语七个语种。以日文书籍最多,有1000余种,2000余册;其次是德文,有655种;俄文85种;英文77种;法文42种。外文书籍以哲学、文学、艺术最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有化学、天文、矿物、植物、动物、建筑、医学等方面,其中医学书籍最多。有些医书购于30年代,可见,尽管鲁迅弃医从文,对医学依然相当关注。
中文书籍有中文线装书945种,7717册,包括经、史、子、集、丛书五类。线装藏书中,没有明以前的版本,明版书也只有21种。最能显示鲁迅爱书的,是他动手抄配、修补、重新装订书籍。如《台州丛书》中丛书总目,《文则》卷,《缜考》卷下,《见闻随笔》卷,《广志泽》卷四,都有鲁迅抄补手迹,其中《石屏集》全书十卷则全是鲁迅抄写的。鲁迅抄书与常人不同,是严格地仿照原本的字体模式,格式规范进行临写,如遇有印章之处,也照原样摹出,抄书所选用纸张的质地也与原书纸张大抵相同,抄写后装订成册,从外表看,与丛书中其他集子几乎没有区别。抄写的手迹仿佛刻印的一般。如不特意参照原刻加以认真比较,很难辨别其中差异。
中文书籍还有平装书800余种,1000余册;和中文报刊300余种,以文学类书籍最多。其中不少书籍、报刊是作者、友人或出版者赠阅的。《鲁迅日记》中有很多收到赠书的记录。但有些人赠书并不签名,如和鲁迅交往密切的许钦文,鲁迅藏有他的小说集12种,日记也有受赠记录,但每本都没有题签。又《鲁迅日记》有:“萧军来并赠《江上》及《商市场〔街〕》各一本”的记录,但藏书中这两本也无题字。
自然,多数人赠书是签名的,还有人会在扉页上题写情意深长的赠言。赠言反映了赠书人与鲁迅各种各样的关系。朋友间的赠语或亲密或平淡,或简单或丰富;称谓或传统或新派;也有学生辈借赠书倾诉心声;还有交往中不甚愉快的人的题赠。总之,签名本上的记录,都是时代的印记,原来人情是这样,历史是这样,很引人遐思默想。这里举几个例子。
刘半农的赠书。在鲁迅收藏的签名本中有刘半农的四部书,分别题写“豫才兄 著者” 。“豫才我兄 赐正 复 二十六年五月”。 “迅兄 教正 复 一九二六、七月”。“迅兄 教正 复 一九二六、七月”。鲁迅和刘半农的关系,值得多写几句。刘复(1891~1934),号半农,又作半侬,江苏江阴人。作家,语言学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新青年》编辑,与鲁迅相交。1930年代,鲁迅和他疏远,有文章批评他。刘半农去世后,鲁迅作《忆
胡适的赠书题词简单,是完全新派的作风。在鲁迅收藏的签名本中有胡适的三部,分别题写“豫才先生 适”。 “送给
汤尔和的题字很有意思:“豫材兄!许久不见了。我在这儿放野火!你这个冷冰冰的人,肯来浇点油么?”。现在很少有人记得汤尔和了。他是浙江余杭人,1910年毕业于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归国后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医。民国以后长期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1922年曾任教育部次长、总长等职。1913~1920年间和鲁迅多有联系。
题签更多是学生的感激、敬重和求教。如孙伏园在《伏园游记》题写:“豫才先生惠存 平素我最佩服先生的思想文章,但至今翻阅我自己的作品,毫无一点先生那样的深刻与致密的气味,足见我是一个不成器的学生。 伏园 1926年于厦门”。孙伏园的弟弟孙福熙的题字有:“豫材先生,当我要颓唐时,常常直接或间接从你的语言文字的教训得到鞭策,使我振作起来;这次,你欲付印‘山野掇拾’也无非藉此鼓励我罢了,我不敢使你失望,不得不从新做起;而我没有时候再来说这书中的缺点了。孙福熙”, “豫才先生:你是如此希望青年的前进的,所以我在山野掇拾出版后,想努力写成一本较好的书,然而现在连我自己也知道愈写愈没有生气了,这也可证明你救救孩子的呼喊是难免失望的。孙福熙 一九二七年十月,同在上海。”。
叶永蓁在《小小十年》上题写的是:“
鲁迅的许多德文书籍都是徐诗荃代买的。在德文书籍《爱德华.蒙克的版画艺术》上有徐诗荃的三条题字。其一:
买这部书有点来历:一九三零年六月十三,很热的一天,正在复活节假中,早晨有法庭上的人来找我,去代一位关在本地牢里的同胞说话,我答应了。/十一点到十二点钟补完希腊文就到法庭上去。首先发誓,然后代翻。/那是一位二十三岁的小商人,因为在德国半年了,不知道护照上要有德国通行证,三天前被捕的。他说浙江青田土话,又说不清,叫他写,写得非常吃力,手都战了。/勉强两方都约略翻清楚了,定了案,这里法律也还文明,给了我六马克,算是赏罚分明的意思,为一小时工作的酬劳。/原计以此六马克给与此人,但他出狱后就没有碰到我,听说当日也就释放了。二十日取了钱,就找到旧书店,买了这本书。/人事日繁,时光冲淡了辛酸。大概不久就要忘掉,而且他们都要过去的了。也许有艺术的一部书,较为能稍久的纪念吧!——记此,以纪念我受苦的同胞,以及一切在异乡流落的人们。/诗荃
其二:
寄
其三:
发大愿于南荒,/将有垦于西田/石磊磊而葛蔓,/独撷兹于众芳。/忽悁悁兮渺茫——
王冶秋则直接在赠书上写信了:
这是过去编的文学史讲义之一部分,因为所处的地方都是非常贫乏,所以材料上很感觉困穷。暑假中为着应付中学教员检定考试,把唐代这一部分印出了,所谓图书公司,实际上是“自费”的。结果也还是因为没有那一张纸——文凭——依然未能保持饭碗不破。兹寄上一本望先生作一严厉的指正——假若是有暇的话,我现在以失业之暇,动手编《近代文学史》,这里图书太少了,先生能为我一助否?尤其是戊戌到五四前后的材料,文学导报有一篇关于五四的材料,不知还能找到否?联亚兄说这篇东西很好。赐函寄天津英租界四十七号路泰来里53号。
还有几本书上的题签极耐人寻味。苏雪林在《绿天》上的题字:“
很多人知道鲁迅与顾颉刚在厦门上大学共事时交恶,却少有人知道顾氏此间出版的书,都赠送鲁迅,并题写赠语。《吴歌甲集》上题的是“豫才先生评正 颉刚敬赠 十五、九、廿二,厦门”。《古史辨》则题“豫才先生审正 颉刚敬赠”,并印有“顾颉刚”红色印一枚。
作为《鲁迅藏品丛书》之一的《鲁迅藏书签名本》,收录签名本206种。编辑原则如下:
一、只收录有题词或署名的书籍。《鲁迅日记》记录作者赠书而书上没有题签的书籍不收录。
二、不收录只有“赠阅”、“赠呈”的印章,而无题字、签名的书籍。
三、期刊只收录外文的签名本;中文报刊中的签名本不收录。
四、几本没有题词,没有赠送记录,但有作者亲笔签名的书籍也一同收录。
五、编排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以赠书者国籍划分。
六、每个部分以赠书签署的时间先后排列。
七、同一个人赠送两本以上的,书从赠者,集中编排在一起;但以第一本赠书时间排列。
八、没有题签日期的书籍,按出版年代排列。殷夫的《裴多斐诗集》因无题签日期,亦无出版日期,就排列在1931年,作为对他被害的纪念。
九、鲁迅为推动中国新兴的版画运动,曾大量购买外国版画,仅欧美原拓版画就有数百幅,其中很多有作者的签名,如慕尼黑三面具出版社1922年出版的,麦绥莱勒的画册《为卡尔·施特恩海姆的编年史而作的木刻画》有作者的亲笔签名;柏林.马利克出版社1922年出版的,格罗斯的《席勒剧本〈强盗〉警句图》一函九幅石版画,每张图的下方都有作者的铅笔签名;柏林奥佛里昂出版社出版的《创造》版画集刊16集,收版画原拓160帧,每帧均有原作者铅笔署名。由于篇幅所限,凡购买的签名本版画不收录。
九、为增加了解,每本书籍作了简要介绍,介绍的内容主要是赠书人生卒年和鲁迅的关系。赠书人的生卒年和籍贯,大多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谨在此表示衷心的谢忱。
十、中文题签:题字及标点照原样采录。外文题签:不录原文,采用中文译文,因原文可见于图录。
十一、书后附赠书人和所赠图书索引,均按汉语拼音字母为序排列。以便检索。
赵丽霞
2010.7.23
《鲁迅藏明信片》
孙郁、李亚娜主编;夏晓静 编著
大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鲁迅藏明信片概述
——《<鲁迅藏明信片>编写说明》
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藏明信片251张,本书收入236张,其中9张重复的没有收录,6张实寄明信片收入《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中。
鲁迅藏品中的明信片大多是朋友所送、朋友代买,鲁迅很少自己购买明信片。从这些明信片使用情况上看可分为实寄片、收藏片两大类。实寄片共有31张,本书收有25张,其余5张收入《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中。从数量上看,李秉中的明信片最多,共5张,分别于1925年离京南下东征和1926年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寄给鲁迅的。从李秉中与鲁迅的往来书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明信片永远有它内容以外的魅力,当一张张带有图案和墨迹的明信片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常常会泛起旧时的故事。外国友人明信片最多的要数内山嘉吉,共4张,看着这些明信片,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倡导的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鲁迅为了扶植木刻青年,购买了大量的外国名人版画和美术书,并把这些画和书籍展示给青年木刻家,给他们逐幅讲解,同时还请日本懂版画的内山嘉吉讲课,鲁迅亲自当翻译,为了酬谢内山嘉吉,鲁迅把自己珍藏的有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版画赠予他,还给他寄一些版画集,这四张明信片上的内容就是内山嘉吉向鲁迅叙说自己在日本成城光园学校的生活、工作以及收到鲁迅寄版画集的情况。
还有一张是
鲁迅藏明信片中的收藏片全部为美术明信片,共211张。其内容主要为欧洲古典木刻、欧洲绘画、苏联绘画、《勇敢的约翰》插图、日本雕塑、《元庆的画》和一些散片。欧洲古典木刻包括早期佛罗伦萨木刻、耶稣诞辰及显灵主体木刻、十六世纪的德国木刻,共45幅。早期佛罗伦萨木刻有15幅,它们分别是从《劳德》、《世俗的圣奥古斯特独白》、《圣罗伦佐的牺牲》、《基督访问圣乔万尼》、《普尔齐的卢卡与尊贵的梅迪奇的罗伦佐》等15种书中复制下来的,这些都是15世纪末产生的木刻书籍插图,《劳德》中的木刻“托蒂的雅各宾兄弟的赞歌” 是“佛罗伦萨插图中最早的作品,也是同类风格中唯一的留存”;耶稣诞辰及显灵主体木刻、十六世纪的德国木刻为欧洲文艺复兴盛期的版画,共30幅,作者为闻名于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画家丢勒和贺尔拜因等。鲁迅在《〈近代木刻选集〉(一)小引》中说:“十五世纪初德国已有木版的圣母像,原画尚存比利时的勃吕舍勒博物馆中,但至今还未发见过更早的印本。十六世纪初,是木刻的大家调垒尔(A.Dürer)和荷勒巴因(H.Holbein)出现了,而调垒尔有尤名,后世几乎将他当作木版画的始祖。到十七八世纪,都沿着他们的波流。”鲁迅藏书中现存有《A.Dürer》和《H.Holbein》两种书籍。鲁迅一生购买、收集了很多版画书籍和作者签名的版画原拓作品,但从版画的创作时间上看,最早的要算李霁野赠给鲁迅的这三套明信片上的木刻作品了。
收藏片中的欧洲绘画部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以油画为主,从形式上看,明信片印刷的质量非常好,颜色纯正,四周还镶嵌着金边,明信片背面都印有外文的画名、作者和巴黎印刷字样。其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19世纪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共有54位画家的56幅作品。布歇的《沐浴的狄安娜》、热拉尔的《普绪刻接受爱神的初吻》、普鲁东的《西风之神劫走灵魂之神》等都可以在鲁迅收藏的《世界裸体美术全集》中看到它们的踪迹。
鲁迅藏苏联绘画明信片31张,上面的图画涉及拉西莫夫、库兹涅佐夫等25位画家的30幅作品,其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社会生活和普通劳动者。明信片中大部分是1929年曹靖华在苏联工作时寄给鲁迅的。鲁迅收藏的苏联版画大多也是曹靖华在苏联购买的,但却始于1931年。1934年,鲁迅从几年来曹靖华陆续寄给他的110多幅木刻原拓中,精心挑选出60幅,编为《引玉集》,并于这一年的5月出版。
鲁迅在收集外国版画的同时,也曾萌动过要购买一些明信片。
《勇敢的约翰》明信片得来的非常不易,为了寻找到这套明信片,鲁迅一方面托在德国留学的徐诗荃寻购,另一方面让孙用写信给原译者K · de Kalocsay先生,让他在匈牙利搜求,但很长时间两方面都没有找到,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原译者在他的朋友处才偶得这12张明信片。
从《鲁迅日记》中我们可以检索到,日本雕塑明信片是鲁迅唯一的一次亲自前往书店购买的一套明信片。这与鲁迅喜爱收集陶俑不无关系,俑是早期的雕塑艺术品,鲁迅共收藏了38件人俑和19件动物俑,1913年还亲手描绘了两张土偶图,并分别写了说明文字。
鲁迅存有两套《元庆的画》明信片,每套8张,共16张,1928年北新书局出版。它是和《立达学园美术院西画系第二届绘画展览会——陶元庆的出品》一同出版的,所选的大红袍、一瞥、落红、车窗外、卖轻气球者、静物、女神、新妇八幅画皆同于书中作品。明信片背面有“立达学园美术院西画系第二届绘画展览会出品”字样。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封面画《大红袍》不仅以书籍封面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同时也以明信片的形式流传于世。
鲁迅藏明信片中的散片有20张,从明信片后面图案上分有中国早期油画、漫画明信片,吴哥遗址等名胜古迹明信片,涅克拉索夫、李卜克内西、莫里斯•梅特林克等肖像明信片。
这些明信片储存有大量的信息,且内容丰富,它既有史料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每张明信片都有它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墨迹研究历史,透过图画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透过明信片的发行时间、设计风格研究明信片的发展历史。同时,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的进一步研究,是研究鲁迅藏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夏晓静
200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