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概况 > 创作园地
鲁迅与北京文化 陈洁
发布日期:2015-07-20         浏览数:


    1912年鲁迅以教育部部员的身份来到北京。于是,绍兴会馆、教育部、北京大学、琉璃厂、广和居、青云阁,以及北京的名胜风景区(如陶然亭、中央公园等)成为鲁迅在北京的主要活动场所。从1912年5月5日,到1926年8月26日离京,鲁迅在北京共居住14年之久。

    1910至1920年代的北京,人口只有约一百多万。但人口构成却很复杂。辛亥革命发生后,前朝的皇室、八旗子弟依然住在北京。以旧学为知识结构的帝京学者,和留学归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并存。此外,还有都市贫民,以及如骆驼祥子般从乡下进城的劳力。

    鲁迅在北京共住过四个地方。从1912年5月5日到1919年11月21日,大约七年半,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呐喊》和《热风》中的一部分作品就是在那里写的。在绍兴会馆写出了《狂人日记》。从1919年11月21日到1923年8月2日,将近四年,住在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在八道湾写出了《阿Q正传》《鸭的喜剧》等。从1923年8月2日到1924年5月25日,不到一年时间,住在西四砖塔胡同61号。在砖塔胡同写出了《祝福》《肥皂》《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从1924年5月25日到1926年8月26日,共两年零三个月,住在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在西三条21号,写出了《野草》。

    鲁迅自己的小说创作有很多是在北京回忆故乡,因北京的历史背景激发而写作的,选取故乡的题材,其小说乡中有城,城中有乡。北京不仅是小说的创作地,也经常出现在小说中。小说中直接描写北京社会生活的就有《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写作缘起是许羡苏在北京的故事)、《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示众》、《伤逝》。《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有患病至京的同乡的影子。
  

鲁迅作品中的北京风物
 
    鲁迅作品中不仅有直接描写北京当时的社会状况的,还有一些北京特有的风物点缀其间。

    北京著名的古藤不少,藤花和槐树都是北京常见的植物,都能活几百年,经常被称为“古藤”、“古槐”。因为有历史传统,所以,藤花和槐树也进入诗词,成为文化传统之一。周作人谈到《伤逝》时说:“我们知道这是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这里所写的槐树与藤花,虽然在北京这两样东西很是普通,却显然是在指那会馆的旧居,但看上文‘偏僻里’云云,又可知特别是说那补树书屋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还有写于1922年的小说《补天》里溅出人类的那一株紫藤,伊“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这里对紫藤的描写是很美的,与全篇大部分嘲讽、审丑的语调不同。

    此外,鲁迅对很多北京风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在《一点比喻》中,鲁迅通过北京街头的羊肉铺形象地提出了问题:

    “在我的故乡不大通行吃羊肉,阖城里,每天大约不过杀几匹山羊。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满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们那里称绵羊的。山羊很少见;听说这在北京却颇名贵了,因为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畜牧家虽然偶而养几匹,却只用作胡羊们的领导,并不杀掉它。

    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通常,领的赶的却多是牧人,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

  “往那里去?!”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北京风物观照的方式进行了思考。


绍兴会馆

    鲁迅在北京居住的十四年中,住在绍兴会馆的时间最长,直到1919年11月21日周氏兄弟搬入购买的八道湾住宅之前。绍兴会馆时期成为鲁迅初到北京的一个重要时期。

    近代的许多变革都发生于绍兴会馆所在的南半截胡同附近。谭嗣同入京后所居的浏阳会馆,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而戊戌六君子就义的菜市口刑场也在南半截胡同附近。

    明嘉靖以后北京就有了会馆。这是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各省进京应试举人以及来京候补官员的住宿而修建的。从明清到现代,很多历史名人曾在会馆居住。戴震在新安会馆兴新学,康有为住过南海会馆,梁启超住过新会会馆,谭嗣同住过浏阳会馆,张恨水住过潜山会馆。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辛亥革命之后,没有进京赶考的举子,会馆大都是给单身京官居住了。绍兴会馆的房屋古老,“那些房屋都很旧式,窗门是和合式的,上下都是花格糊纸,没有玻璃,到了夏季上边糊一块绿的冷布,做成卷窗。”(《补树书屋旧事》)夜里如果刮风,声音会很大,据鲁迅1915年3月3日记记载:“夜大风撼屋,几不得睡。”在纸窗古屋里,在古藤和古槐的陪伴下,鲁迅孤寂地钞着古碑,这样日复一日地过了好多年。

    住在绍兴会馆里,1918年4月2日,鲁迅写出了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同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五号。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绍兴会馆里写出了《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还有二十七篇随感录和五十多篇译作。

                                 
                          原载于《中国审计报》2011年9月30日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