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鲁迅先生诞辰133周年之际,编译社出版的《鲁迅编印美术书刊辑存十三种》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发布会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北京金哈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出席发布会的有,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郭俊英、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李允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董炳月,鲁迅研究专家王世家,著名藏书家谢其章,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教育分社社长冯章等。
会议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主持,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在发言中介绍了《鲁迅编印美术书刊辑存十三种》的缘起和出版情况;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就本套丛书的稀缺情况做了介绍,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李允经介绍了鲁迅在版画方面的成熟,并说读鲁迅醒脑益智壮骨。与会专家、学者对这套书的出版给与了高度评价。
鲁迅先生热爱版画,不但大力引进外国版画,而且扶植国内的青年学习和创造版画。在他的美术藏品中,光外国版画家的原拓本就多达2100多幅(另有考证说四千幅),涉及16个国家的200多位版画家的作品,可以说,在建国前,对版画的推介和收藏,无人能望其项背。
鲁迅非常热爱美术,不但编印外国版画集,而且开设木刻训练班。为了使国内的青年画家受到系统的艺术训练,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北四川路的一幢三层楼房顶层开设“木刻讲习会”,授课人为日本美术家内山嘉吉(内山完造之弟),鲁迅亲自担任翻译。这期训练班共有13位青年艺术家听课,为期一周。鲁迅先生穿着中式白色长袍,侃侃而谈,青年们围成一圈,凝神细听。这一幕就像是新兴木刻运动中最出彩的一帧画面,永远地定格在中国美术史上,被无数人所追念。
鲁迅对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可以上溯到小时候影描绣像本上的人物,以及后来收藏汉魏画像砖石拓本。在他的一生中,版画艺术就像是一条暗线,贯穿在他的庞大著译地图之内。尤其是与柔石等人筹办《艺苑朝华》,更是开了我国介绍外国版画的先河。
艺苑朝华的出版,和筹办“朝华社”有关,主要负责事务的青年是柔石、王方仁、崔真吾等。他们与鲁迅商讨出版书刊,鲁迅对他们的热情十分看重,取西晋陆机《文赋》中“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之句,命名该团体为“朝华社”,这样一个小型出版社就成立了。但是,朝华社既没有固定办事机构,也没有筹备经费。最后议定,由每个成员出一股,股金为50个大洋,柔石没有钱,由鲁迅垫资,为了增加股金数额,鲁迅由邀请许广平也参股,实际上鲁迅一人担负了该社的大部分资金。这样,朝华社便成立了。朝华社初步制定了一个出版计划,包括出版杂志和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其中《朝花》周刊是该社出版的杂志,《艺苑朝华》是该社出的文艺丛刊,专以介绍外国版画为主,《奇剑及其他》,《在沙漠上及其他》等书则是该社出版的外国小说集的译本。
柔石等人并无出版经验,但因鲁迅的大力支持,工作还是开展起来了。《艺苑朝华》只出版了五种,即《近代木刻选集》(1929年1月26日)、《近代木刻选集》(1929年2月26日)、《蕗谷虹儿画选》(1929年1月26日)、《比亚兹来画选》(1929年4月26日)、《新俄画选》(1930年5月),后来该社停办,该刊就停掉了。在此后的岁月中,鲁迅继续介绍和培植版画在国内的发展,自印了《小说士敏土之图》(1930年9月27日)、《一个人的受难》(1933年)、《引玉集》(1934年3月)、《木刻纪程》(1934年6月)、《珂勒惠支版画选集》(1935年9月)、《死魂灵百图》(1936年)、《苏联版画集》(1936年6月23日)等书,其中《城与年之图》(1936年)一书写好了序言和签条,但未来得及出版,便辞世了。
《鲁迅编印美术书刊辑存十三种》收录了鲁迅先生1929年到1936年间编印或引荐出版的版画十三种,包括鲁迅生前编印的全部美术书刊,以及没有来得及出版的《城与年之图》,其中《城》的出版系鲁迅先生去世后八十余年来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完整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
《鲁迅译作初版精选集》(30册)原版大小原汁原味出版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译作初版精选集》所用的版本来自北京鲁迅博物馆,选鲁迅翻译作品单行本29种(30册),全部为初版本。
书目如下:
1、月界旅行1903年10月日本东京进化社出版。
2、地底旅行1906年3月上海普及书局、南京启新书局
3、域外小说集(第一册)1909年2月日本东京出版
4、域外小说集(第二册)1909年6月日本东京出版
5、工人绥惠略夫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6、一个青年的梦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7、爱罗先珂童话集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8、桃色的云1923年7月新潮社初版
9、苦闷的象征1924年12月新潮社初版
10、出了象牙之塔1925年12月新潮社初版
11、小约翰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初版
12、思想山水人物1928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
13、近代美术思潮论1929年上海北新书局初版
14、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1929年4月1日上海大江书铺初版
15、壁下译丛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
16、奇剑及其他1929年4月上海朝花社初版
17、艺术论(卢)1929年6月15日上海大江书铺初版
18、在沙漠上及其他1929年9月初版上海朝花社编译
19、文艺与批评1929年10月上海水沫书店初版
20、文艺政策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初版
21、艺术论(普)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局初版
22、毁灭1931年10月三闲书屋
23、竖琴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24、十月1933年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初版
25、一天的工作1933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26、表1935年7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
27、俄罗斯的童话1935年8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28、死魂灵1935年1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29、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936年联华书局初版
30、药用植物及其他1936年6月商务印书馆
在这30种作品中,最珍贵的当属《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第一册,第二册)。这三种作品是鲁迅翻译生涯中最早的作品,《域外小说集》在日本印制成,版式为竖排,由于出版时间早,版本精美,被誉为“新文学的善本”,深受藏家看重。北京海王村2007秋季拍卖会,《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以29.7万的价格成交,该书仅为一册,即有此高价,可见它在藏家心目中的位置。
《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二书则为民国时期浙江大收藏家陶承杏的藏本(该书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此次影印使用的就是该珍贵版本。
本次影印出版《鲁迅译文初版精选集》完全原样保留鲁迅译文初版本的所有原始信息,一丝不苟的追求细节上的完美,版权票,装帧形式也都完全与底本一致。在这套书中,有六本为精装本,10本有精美的版权票。《工人绥惠略夫》、《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童话集》三种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版权票为“缪斯抱竖琴”图案,取材于希腊神话,极为雅致。《近代美术思潮论》版权票为篆刻“鲁迅”白文印章;《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著)二书版权票为篆刻“鲁迅”朱文印章,周围环绕绿色花环。《文艺政策》版权票为篆刻“鲁迅”朱文印章,但无绿色花环。《竖琴》、《一天的工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版权票为篆刻“鲁迅”白文印章,此印系鲁迅专用“版权章”。从以上数种各具特色的“版权票”,即可看出这套书在版本上的珍贵性。
《鲁迅译文初版精选集》集中了鲁迅一生最高的翻译成就,是其最难得,最珍贵版本的集粹。由于时间久远,版本珍贵,收藏难度大,国内无一家藏书机构将鲁迅翻译单行本的初版本收集全,就连新文学收藏中最知名的收藏家唐弢也无全部版本。
清末留日学生创办进步刊物《河南》、《浙江潮》影印出版
《浙江潮》与《河南》是清末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大型进步刊物。《浙江潮》创刊于日本东京,时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2月17日。其办刊宗旨为:输入文明,发其雄心,养其气魄,汹涌革命潮。《浙江潮》由浙江海宁蒋方震、诸暨蒋智由,秀水王嘉榘,以及孙翼中、马君武等人发起创立。撰稿人则有浙江余杭大学者章太炎,绍兴人周树人(即大文豪鲁迅)、周作人、海宁大学者王国维等,是一个主要由浙江留日学人编辑和撰稿的大型杂志。
《河南》创刊于1907年12月,总共发行九期。刘积学任主编,张钟端为总经理,曾昭文、李炯斋、余诚、潘印佛、王传琳、刘师培等人负责撰写、组稿编辑和发行。
鲁迅先生在《浙江潮》上发表作品始于第五期,先后发表五篇。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文学作品,如《哀尘》、《斯巴达之魂》、《地底旅行》;另一类为自然科学论文,如《说铂》和《中国地质略论》。刊载在《河南》上的作品为六篇,分别为《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裴篆飞诗论》、《破恶声论》等,均具有极高的批判性和思想性,是其一生思想的原点。
《浙江潮》、《河南》均以宣传民族革命思想,鼓吹“革命”,积极传播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目的。两种刊物的主要目的是在广大读者中造成影响,故而文风已经呈现出某些白话文的端倪。经过一百余年的时间磨洗,该杂志毁损、亡散的几率较大,保留时间已经变得非常有限。中央编译出版社影印出版这两种杂志,是在原版本未消逝之前保留下作品初版本的风貌,这是《浙江潮》与《河南》保存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近代书刊保留的意义。
来源:凤凰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