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引鲁迅名言谈“中国脊梁”
发布日期:2014-03-04         浏览数:


习近平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交谈  供图/新华


  2
7,在索契冬奥会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时,习近平总书记引述了一段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段话出自鲁迅杂文《这个与那个》,初刊于192512月《国民新报副刊》,后收入《华盖集》。在《这个与那个》的第三节《最先与最后》中,鲁迅由《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起论,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不为最先”是只适用于赛马的,却被中国人奉为人的处世金鍼了。枪打出头鸟,因此少有人做前驱和闯将。“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因此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1]

 

鲁迅深刻地批评了这种合群而骨子里是卑怯的国民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对“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注释指出《韩非子》中没有“不耻最后”的话,在《淮南子·诠言训》中有类似的记载。《淮南子》中有记载 “駎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2]但是《淮南子·诠言训》的第一段话就与鲁迅此文中表达的思想相左:“圣人……不为福先,不为祸始。”[3]这正是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中所批评的中国人的处世金鍼。所以,将“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出处指为《淮南子》似为不妥。《淮南子》一书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集体编写而成,其思想与鲁迅有较大差异。

  《韩非子》中也有关于赛马的议论,也涉及先后的问题: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於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4]

 

《韩非子》中虽然没有鲁迅所引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但确也谈到赛马的妙法,而且在思想上与鲁迅此文的论述更为接近。

  鲁迅在1925年7月登载于《莽原》周刊的《补白》中也谈到韩非子教人赛马的妙法:“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为什么总是将赛马妙法的源头推向《韩非子》,这是因为鲁迅思想上受到韩非的影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5]

  鲁迅对《淮南子》也是有研究的,在《汉文学史纲要》的第八篇《藩国之文术》中,介绍了《淮南子》,对其评价不高:

 

  汉高祖虽不喜儒,文景二帝,亦好刑名黄老,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楚,吴,梁,淮南,河间五王,其尤著者也。

  ……

  淮南王安为文帝所封,好书,鼓琴;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为诸父,辩博善文辞,甚尊重之。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传今亡;所传者惟《淮南》二十一篇,亦曰《鸿烈》。其书盖与诸游士讲论,掇拾旧文而成。

  ……

  惟吴梁淮南三国之客,较富文词,梁客之上者,多来自吴,甚有纵横家余韵;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6]

 

鲁迅谈到“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可见鲁迅对《淮南子》的评价。所以,鲁迅只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讨论神话与传说时,引述过《淮南子》的记载。

  由鲁迅日记的记录可知,鲁迅还收藏有多个版本的《淮南子》。1921年10月,高阆仙赠鲁迅吴氏平点《淮南子》一部三本。[7]1924年2月,鲁迅往商务印书馆买《淮南鸿烈集解》一部六册。[8]同年11月高阆仙赠鲁迅《淮南子集证》一部十本。[9]1925年10月鲁迅买《淮南旧注校理》一本。[10]

  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三卷对“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注释应改为:“《韩非子》中没有‘不耻最后’的话,只是谈到赛马妙法,此句为鲁迅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引述鲁迅名言,并指出只有锲而不舍,中国才有未来,我们才会建成体育强国。鲁迅文学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鲁迅作品对中国脊梁的呼唤,对中国国民性的批评依然深具现实意义。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鲁迅精神,传播鲁迅文学。

                            陈 洁

 



[1]《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52-1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版。

[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冯逸乔华点校,第578-579页,中华书局20135月版。

[3]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冯逸乔华点校,第558页,中华书局20135月版。

[4]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版。

[5]《写在<>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第301页。

[6]《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第409-414页。

[7]参见《鲁迅全集》第15卷第445页。

[8]参见《鲁迅全集》第15卷第500页。

[9]参见《鲁迅全集》第15卷第535页。

[10]参见《鲁迅全集》第15卷第589页。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