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沧海今何处--北京名人故居现状的调查(转载)
发布日期:2013-03-06 浏览数:
2005年1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这个报告记录了三百余处名人故居。然而,截至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名人故居被拆而不复存在。北京的名人故居,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
先后消殒者——
或拆或毁命运各不同
1982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所藏清代内务府档案中,发现了一件雍正七年(1729)7月29日的《刑部为知照曹頫获罪抄没缘由业经转行事致内务府移会》,其中记载:
曹頫之京城家产人口及江省家产人口,具奉旨赏给隋赫德。后因隋赫德见曹寅之妻孀妇无力,不能度日,将赏伊之家产人口内,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
通过与乾隆《京城全图》比对研究,北京广渠门内大街207号应即曹雪芹居住过的十七间半。2000年,广渠门内大街拓宽,虽经文物界专家强烈呼吁,207号由于处于红线以内还是被拆除了,曹雪芹故居成为两广路的机动车道。2003年通过复建规划,地点距207号院北40米处,后来发现此处是地铁5号线的出气口位置,方案不得不做出修改,于是再向东迁移100米。2006年新规划通过之际,迫于开发商的要求,规划又一次修改。由于以上原因,曹雪芹故居至今没有复建。
位于北京两广路西侧的纪晓岚故居,原是雍正时期陕甘总督岳钟琪的住宅,后被纪晓岚先人购得。纪晓岚前后住了六十二年。故世以后,此宅屡次易主。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等人在此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1958年10月,晋阳饭庄在此开业,一时成为文人雅集之处。老舍曾经赋诗:“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同样是在2000年,两广大街拓宽, 纪晓岚故居也在拆掉的范围,后经其后人上书,而将故居的后半保存下来。而再早,晋阳饭庄早已对纪晓岚故居进行改造,将故居的东部拆掉建楼,今之保留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24号院,1931年到1937年之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居住于此,金岳霖、沈从文、萧乾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宾。冰心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便以这里为蓝本。2009年,24号院的宅门与西厢房被拆除,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对梁林故居的继续拆除。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通报称该局已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了24号院的保护问题,并责成建设单位调整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到保留 。而到了2012年1月,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林故居已被彻底拆除,理由是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由于陈旧而容易出现险情,从而进行了“维修性拆除”。 从2009年至2012年1月,经过两年多保护与拆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于被拆掉。
1912年5月,鲁迅从绍兴来到北京,赴教育部任职,住进绍兴会馆;1919年11月移居八道湾;1923年夏天,“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鲁迅日记中的“六十一号”即今天的84号。这是一座很小的三合院,有三间北房,两间东房与两间西房。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十个月,虽然环境艰苦简陋,却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与《肥皂》,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校勘了《嵇康集》。2012年3月鲁迅曾经居住的砖塔胡同84号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经媒体报道后,再次引起轩然大波。所幸的是,在听取了各方建议后,北京市西城区回应“西城区政府决定暂时不拆除,并考虑按照原貌修复,查找历史档案,找到当年鲁迅居住的房子照片,将这里作为重要历史信息承载地加以保护”。
曹雪芹、纪晓岚、鲁迅,不仅是我国文学界,也是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梁思成、林徽因是我国建筑界承前启后的大师,他们的故居,是遗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遗产,却或者被拆,或者部分被拆,或者面临拆迁。这样国宝级名人的故居的命运,不过是北京名人故居的缩影而已。
硕果仅存者——
难见其美而适见其丑
在北京,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与西城两区,东城区有: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朱启钤、杨昌济、茅盾、欧阳予倩、田汉、老舍故居;西城区有:纪晓岚、李大钊、宋庆龄、邵飘萍、鲁迅、郭沫若、齐白石、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故居。保存完好且对外开放的有宋庆龄、鲁迅、李大钊、郭沫若、梅兰芳、茅盾、老舍七处。其中,宋庆龄、鲁迅、郭沫若故居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钊、梅兰芳、茅盾、老舍故居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故居,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载体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作用,在名人故居的保护方面,也堪称表率。而且,作为北京的旅游景点,也被世人称道。
有些名人故居虽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状态并不理想,需要极大改进。西城区的前井胡同3、5、7号是著名的兆惠府。兆惠是一个维护祖国疆土完整、有大功于祖国的人物,他的故居却败落不堪,见之令人落泪,原本阔大的府第,基本无存,被各种各样丑陋的建筑包围,仅存五间大正房,山墙的下面拥堵着放着煤气罐的小棚子,山墙的上面架设着凌乱的电线。2007年,兆惠府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虽然颁发了两块文物保护的牌子,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纪晓岚故居原是两进四合院,一进由大门、倒座与过厅组成,是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屋顶建有砖砌的镂空女儿墙,门窗皆为拱券式,且雕刻缠枝花卉。院内植有一株200余年的紫藤萝。二进院正房是纪晓岚当年的阅微草堂,面阔五间,抱厦三间,明间内曾悬有“阅微草堂”匾,后被直隶会馆取走,改悬启功的“阅微草堂旧址”匾。院内原有两株海棠,现在仅存一株。由于两广路扩建,大门与倒座均被拆除,一进院不复存在,原来的过厅现在袒露在街面上成为宅门,极大地破坏了建筑格局,使人诧异纪晓岚怎么会住在这样的院落里?
有些故居虽然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却由于地理环境变化,丧失了原有的历史形态,比如跨车胡同13号的齐白石故居。跨车胡同是西城区一条小巷。西是太平桥大街,南是劈柴胡同,东侧与北侧是一群小胡同。这些小胡同,一般宽三米,跨车胡同五米,最宽的劈柴胡同,也只有六米,而太平桥大街是原来的大明濠,在改造为道路以后,机动车的路幅也不过十五米。这一带建筑,基本是四合院,高度一般在五米左右。在这样的胡同与建筑的群落中,跨车胡同15号与周围环境是协调的。但是,随着金融街建设,周围的胡同都已经拆除,修建了巍峨高耸的大厦,每座大厦都有数十米之高,齐白石故居变得狭窄低矮,不见其美而适见其丑。
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由于高大建筑的出现,使得胡同里的故居基本成为城市低地,以上所举不过是典型的例子。尤其可怕的是,为吸引游客眼球,名人故居内的陈设与设置,甚至采取一种随意的态度。在纪晓岚故居,竖有一尊汉白玉全身女性雕像,说明牌上说这个女人叫杜小月,与纪晓岚极其相爱,但碍于身份悬殊,二人不能结合,杜小月于是终身陪伴纪晓岚,等等。杜小月原本是电视连续剧里面的虚构人物,于史无据,却在这里作为故居人物堂而皇之地出现,极大干扰了历史真相,而蒙蔽游客。在纪晓岚故居竖立这样雕像与撰写这样说明,岂非咄咄怪事!
城市改造与城市建设、开发商的经济利益……这些都被视为名人故居被拆被毁的理由。然而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理清名人故居的概念,对名人故居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认知不够,甚至存有偏见。名人故居犹如沧海遗珠,是历史馈赠我们最可宝贵的礼物,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为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也势必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已然迫不及待地提到日程上来。
王彬
转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2月28日
先后消殒者——
或拆或毁命运各不同
1982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所藏清代内务府档案中,发现了一件雍正七年(1729)7月29日的《刑部为知照曹頫获罪抄没缘由业经转行事致内务府移会》,其中记载:
曹頫之京城家产人口及江省家产人口,具奉旨赏给隋赫德。后因隋赫德见曹寅之妻孀妇无力,不能度日,将赏伊之家产人口内,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
通过与乾隆《京城全图》比对研究,北京广渠门内大街207号应即曹雪芹居住过的十七间半。2000年,广渠门内大街拓宽,虽经文物界专家强烈呼吁,207号由于处于红线以内还是被拆除了,曹雪芹故居成为两广路的机动车道。2003年通过复建规划,地点距207号院北40米处,后来发现此处是地铁5号线的出气口位置,方案不得不做出修改,于是再向东迁移100米。2006年新规划通过之际,迫于开发商的要求,规划又一次修改。由于以上原因,曹雪芹故居至今没有复建。
位于北京两广路西侧的纪晓岚故居,原是雍正时期陕甘总督岳钟琪的住宅,后被纪晓岚先人购得。纪晓岚前后住了六十二年。故世以后,此宅屡次易主。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等人在此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1958年10月,晋阳饭庄在此开业,一时成为文人雅集之处。老舍曾经赋诗:“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同样是在2000年,两广大街拓宽, 纪晓岚故居也在拆掉的范围,后经其后人上书,而将故居的后半保存下来。而再早,晋阳饭庄早已对纪晓岚故居进行改造,将故居的东部拆掉建楼,今之保留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24号院,1931年到1937年之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居住于此,金岳霖、沈从文、萧乾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宾。冰心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便以这里为蓝本。2009年,24号院的宅门与西厢房被拆除,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对梁林故居的继续拆除。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通报称该局已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了24号院的保护问题,并责成建设单位调整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到保留 。而到了2012年1月,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林故居已被彻底拆除,理由是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由于陈旧而容易出现险情,从而进行了“维修性拆除”。 从2009年至2012年1月,经过两年多保护与拆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于被拆掉。
1912年5月,鲁迅从绍兴来到北京,赴教育部任职,住进绍兴会馆;1919年11月移居八道湾;1923年夏天,“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鲁迅日记中的“六十一号”即今天的84号。这是一座很小的三合院,有三间北房,两间东房与两间西房。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十个月,虽然环境艰苦简陋,却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与《肥皂》,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校勘了《嵇康集》。2012年3月鲁迅曾经居住的砖塔胡同84号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经媒体报道后,再次引起轩然大波。所幸的是,在听取了各方建议后,北京市西城区回应“西城区政府决定暂时不拆除,并考虑按照原貌修复,查找历史档案,找到当年鲁迅居住的房子照片,将这里作为重要历史信息承载地加以保护”。
曹雪芹、纪晓岚、鲁迅,不仅是我国文学界,也是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梁思成、林徽因是我国建筑界承前启后的大师,他们的故居,是遗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遗产,却或者被拆,或者部分被拆,或者面临拆迁。这样国宝级名人的故居的命运,不过是北京名人故居的缩影而已。
硕果仅存者——
难见其美而适见其丑
在北京,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与西城两区,东城区有: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朱启钤、杨昌济、茅盾、欧阳予倩、田汉、老舍故居;西城区有:纪晓岚、李大钊、宋庆龄、邵飘萍、鲁迅、郭沫若、齐白石、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故居。保存完好且对外开放的有宋庆龄、鲁迅、李大钊、郭沫若、梅兰芳、茅盾、老舍七处。其中,宋庆龄、鲁迅、郭沫若故居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钊、梅兰芳、茅盾、老舍故居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故居,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载体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作用,在名人故居的保护方面,也堪称表率。而且,作为北京的旅游景点,也被世人称道。
有些名人故居虽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状态并不理想,需要极大改进。西城区的前井胡同3、5、7号是著名的兆惠府。兆惠是一个维护祖国疆土完整、有大功于祖国的人物,他的故居却败落不堪,见之令人落泪,原本阔大的府第,基本无存,被各种各样丑陋的建筑包围,仅存五间大正房,山墙的下面拥堵着放着煤气罐的小棚子,山墙的上面架设着凌乱的电线。2007年,兆惠府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虽然颁发了两块文物保护的牌子,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纪晓岚故居原是两进四合院,一进由大门、倒座与过厅组成,是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屋顶建有砖砌的镂空女儿墙,门窗皆为拱券式,且雕刻缠枝花卉。院内植有一株200余年的紫藤萝。二进院正房是纪晓岚当年的阅微草堂,面阔五间,抱厦三间,明间内曾悬有“阅微草堂”匾,后被直隶会馆取走,改悬启功的“阅微草堂旧址”匾。院内原有两株海棠,现在仅存一株。由于两广路扩建,大门与倒座均被拆除,一进院不复存在,原来的过厅现在袒露在街面上成为宅门,极大地破坏了建筑格局,使人诧异纪晓岚怎么会住在这样的院落里?
有些故居虽然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却由于地理环境变化,丧失了原有的历史形态,比如跨车胡同13号的齐白石故居。跨车胡同是西城区一条小巷。西是太平桥大街,南是劈柴胡同,东侧与北侧是一群小胡同。这些小胡同,一般宽三米,跨车胡同五米,最宽的劈柴胡同,也只有六米,而太平桥大街是原来的大明濠,在改造为道路以后,机动车的路幅也不过十五米。这一带建筑,基本是四合院,高度一般在五米左右。在这样的胡同与建筑的群落中,跨车胡同15号与周围环境是协调的。但是,随着金融街建设,周围的胡同都已经拆除,修建了巍峨高耸的大厦,每座大厦都有数十米之高,齐白石故居变得狭窄低矮,不见其美而适见其丑。
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由于高大建筑的出现,使得胡同里的故居基本成为城市低地,以上所举不过是典型的例子。尤其可怕的是,为吸引游客眼球,名人故居内的陈设与设置,甚至采取一种随意的态度。在纪晓岚故居,竖有一尊汉白玉全身女性雕像,说明牌上说这个女人叫杜小月,与纪晓岚极其相爱,但碍于身份悬殊,二人不能结合,杜小月于是终身陪伴纪晓岚,等等。杜小月原本是电视连续剧里面的虚构人物,于史无据,却在这里作为故居人物堂而皇之地出现,极大干扰了历史真相,而蒙蔽游客。在纪晓岚故居竖立这样雕像与撰写这样说明,岂非咄咄怪事!
城市改造与城市建设、开发商的经济利益……这些都被视为名人故居被拆被毁的理由。然而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理清名人故居的概念,对名人故居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认知不够,甚至存有偏见。名人故居犹如沧海遗珠,是历史馈赠我们最可宝贵的礼物,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为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也势必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已然迫不及待地提到日程上来。
王彬
转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2月28日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