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裳:永生于台湾 (转载)
发布日期:2013-03-01 浏览数:
孙立极
隔着65年的漫长时光,这无疑是场迟到的追思。但是埋藏在人们心中的公道是最好的保鲜剂,很多史料拂去岁月尘埃,依然光鲜如昨。
1948年2月18日,台北台湾大学教授宿舍。睡梦中的许寿裳,被人连砍五刀,惨死在自家床上,享年65岁。2013年2月,全国台联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许寿裳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报告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各界人士参加了追思。
在台湾,不忘宣传鲁迅精神
在众星闪耀的现代文学界,许寿裳不算闪亮。很多人知道他,只因为他是大文学家鲁迅的挚友。站在鲁迅巨大的身影之下,许寿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浅淡的: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台湾省立编译馆馆长、台大中国文学系主任等职,著有《章炳麟传》、《中国文字学》、《亡友鲁迅印象记》等作品。
然而,北京鲁迅博物馆前副馆长陈漱渝认为,许寿裳是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1902年,年轻的许寿裳和鲁迅相识于日本,两位绍兴同乡从此情同手足、患难与共。鲁迅的处女作发表在许寿裳主编的杂志《浙江潮》上。从日本回国,鲁迅极度苦闷时,又是被许寿裳引荐给蔡元培,从此走出绍兴。甚至鲁迅与许广平的结识也有许寿裳的功劳,因为是许寿裳请鲁迅到北师大任教的。
他们是精神之交、灵魂之交。许寿裳是鲁迅思想的积极传播者,甚至多次因此获罪——1938年底,他被西北联合大学解聘,主要罪名之一便是“宣传鲁迅思想,把学生引入歧途。”即使如此,1946年,鲁迅去世10周年,许寿裳刚到台湾,仍推动举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次纪念鲁迅的活动。在台湾的21个月里,他先后撰写了9篇介绍鲁迅思想及生平的文章。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鲁迅的著作长期属于禁书。可以想象,有些人当时对许寿裳多么牙痒。
教化民众,也开展台湾研究
许寿裳1946年受时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赴台,担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杨彦杰说,赴台前,他就拟定计划:编写中小学教材、教师参考书、社会读物、词典、翻译中外名著——除了陈仪所寄望的消除日本殖民文化遗存外,许寿裳还计划开展台湾研究。
抵台不久,许寿裳在记者会上就公开提出:“过去本省在日本统治下的军阀侵略主义,当然应该根绝,可是纯粹学术性的研究,却也不能抹杀其价值,我们应该接收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台湾学者黄英哲说,许寿裳计划将日本学者的台湾研究成果编译成中文,使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换言之,将日本人的学术研究“中国化”。
为此,许寿裳不仅邀请台湾本地文化人杨云萍担任台湾研究组主任,还留用了一批日本学者,担任台湾少数民族语言、考古学、台湾史前史等领域研究。比如,前台北帝国大学教授素木得一,就被邀请担任热带、亚热带资源及昆虫相关文献的编纂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工作。可惜,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编译馆被裁撤,大多数日本学者被遣返。
黄英哲介绍,1990年,82岁日本学者国分直一谈及台湾光复后来台的大陆学者,他说:“我无论如何要提及的是许寿裳先生,他担任馆长的台湾省编译馆,不只是专门资料的编译,更是为教化一般民众……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的贡献,逝后慢慢发酵出来
在许寿裳先生眼中,学术无分中日,当然更没有什么本省与外省的分际。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介绍,到台后,许寿裳先生亲自编写《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并在国语运动中力推从“台语复原”到“学习国语”的正当方向。
就在许寿裳生前的几个月,台湾学者陈鼓应介绍,许先生为“台湾文化协进会”组织文艺讲座,将中国大陆30年来的新文学介绍给台湾听众。“台湾文化协进会”是由当时台省籍文化教育人士组成。该会在发行月刊之外,又在“二二八事件”大镇压的1947年底举办一系列演讲。许寿裳除热心为月刊撰文、邀稿外,还参与策划演讲工作,所有约请讲者和拟定讲题都由许先生负责。当其时,大陆籍学界、教育界人士与台籍学界、文化界人士的结合,已碰触当局大忌。陈鼓应由此推断,许寿裳之死,不是什么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政治暗杀,是台湾光复后第一件政治暗杀。
当然,确凿证据已不可考,当年所谓凶手早被枪决,只留下一份漏洞百出的口供,给这段命案留下永难散去的疑云。然而,有些历史是有生命力的,经历几十年的沉默,许寿裳的身影仍存世间。如陈漱渝说,有些人的贡献在生前就突现出来,如鲁迅、蔡元培;有些人的贡献是逐渐被人认识的,如许寿裳,他带给世人的正能量是在逝后慢慢发酵出来。尤其对台湾来说,虽然只有短短21个月的驻足,“许寿裳先生是为台湾而来,为台湾而死的人,是死于台湾、得永生于台湾的人。”汪毅夫评价。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2月28日
隔着65年的漫长时光,这无疑是场迟到的追思。但是埋藏在人们心中的公道是最好的保鲜剂,很多史料拂去岁月尘埃,依然光鲜如昨。
1948年2月18日,台北台湾大学教授宿舍。睡梦中的许寿裳,被人连砍五刀,惨死在自家床上,享年65岁。2013年2月,全国台联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许寿裳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报告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各界人士参加了追思。
在台湾,不忘宣传鲁迅精神
在众星闪耀的现代文学界,许寿裳不算闪亮。很多人知道他,只因为他是大文学家鲁迅的挚友。站在鲁迅巨大的身影之下,许寿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浅淡的: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台湾省立编译馆馆长、台大中国文学系主任等职,著有《章炳麟传》、《中国文字学》、《亡友鲁迅印象记》等作品。
然而,北京鲁迅博物馆前副馆长陈漱渝认为,许寿裳是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1902年,年轻的许寿裳和鲁迅相识于日本,两位绍兴同乡从此情同手足、患难与共。鲁迅的处女作发表在许寿裳主编的杂志《浙江潮》上。从日本回国,鲁迅极度苦闷时,又是被许寿裳引荐给蔡元培,从此走出绍兴。甚至鲁迅与许广平的结识也有许寿裳的功劳,因为是许寿裳请鲁迅到北师大任教的。
他们是精神之交、灵魂之交。许寿裳是鲁迅思想的积极传播者,甚至多次因此获罪——1938年底,他被西北联合大学解聘,主要罪名之一便是“宣传鲁迅思想,把学生引入歧途。”即使如此,1946年,鲁迅去世10周年,许寿裳刚到台湾,仍推动举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次纪念鲁迅的活动。在台湾的21个月里,他先后撰写了9篇介绍鲁迅思想及生平的文章。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鲁迅的著作长期属于禁书。可以想象,有些人当时对许寿裳多么牙痒。
教化民众,也开展台湾研究
许寿裳1946年受时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赴台,担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杨彦杰说,赴台前,他就拟定计划:编写中小学教材、教师参考书、社会读物、词典、翻译中外名著——除了陈仪所寄望的消除日本殖民文化遗存外,许寿裳还计划开展台湾研究。
抵台不久,许寿裳在记者会上就公开提出:“过去本省在日本统治下的军阀侵略主义,当然应该根绝,可是纯粹学术性的研究,却也不能抹杀其价值,我们应该接收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台湾学者黄英哲说,许寿裳计划将日本学者的台湾研究成果编译成中文,使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换言之,将日本人的学术研究“中国化”。
为此,许寿裳不仅邀请台湾本地文化人杨云萍担任台湾研究组主任,还留用了一批日本学者,担任台湾少数民族语言、考古学、台湾史前史等领域研究。比如,前台北帝国大学教授素木得一,就被邀请担任热带、亚热带资源及昆虫相关文献的编纂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工作。可惜,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编译馆被裁撤,大多数日本学者被遣返。
黄英哲介绍,1990年,82岁日本学者国分直一谈及台湾光复后来台的大陆学者,他说:“我无论如何要提及的是许寿裳先生,他担任馆长的台湾省编译馆,不只是专门资料的编译,更是为教化一般民众……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的贡献,逝后慢慢发酵出来
在许寿裳先生眼中,学术无分中日,当然更没有什么本省与外省的分际。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介绍,到台后,许寿裳先生亲自编写《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并在国语运动中力推从“台语复原”到“学习国语”的正当方向。
就在许寿裳生前的几个月,台湾学者陈鼓应介绍,许先生为“台湾文化协进会”组织文艺讲座,将中国大陆30年来的新文学介绍给台湾听众。“台湾文化协进会”是由当时台省籍文化教育人士组成。该会在发行月刊之外,又在“二二八事件”大镇压的1947年底举办一系列演讲。许寿裳除热心为月刊撰文、邀稿外,还参与策划演讲工作,所有约请讲者和拟定讲题都由许先生负责。当其时,大陆籍学界、教育界人士与台籍学界、文化界人士的结合,已碰触当局大忌。陈鼓应由此推断,许寿裳之死,不是什么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政治暗杀,是台湾光复后第一件政治暗杀。
当然,确凿证据已不可考,当年所谓凶手早被枪决,只留下一份漏洞百出的口供,给这段命案留下永难散去的疑云。然而,有些历史是有生命力的,经历几十年的沉默,许寿裳的身影仍存世间。如陈漱渝说,有些人的贡献在生前就突现出来,如鲁迅、蔡元培;有些人的贡献是逐渐被人认识的,如许寿裳,他带给世人的正能量是在逝后慢慢发酵出来。尤其对台湾来说,虽然只有短短21个月的驻足,“许寿裳先生是为台湾而来,为台湾而死的人,是死于台湾、得永生于台湾的人。”汪毅夫评价。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2月28日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