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中国研究所与印度尼赫鲁大学联合举办的“鲁迅及其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鲁迅文化周”于11月15日在新德里印度国际中心隆重开幕。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邓锡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及研究室、陈列部蔡亚唯、葛涛、吴一菡等出席了活动。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生平展》,作为鲁迅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也于11月15日在印度国际中心展览厅开幕。印度中国研究所所长阿尔卡·阿查莉亚、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孟德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共同完成点灯仪式。黄乔生副馆长在开幕致辞中说:“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鲁迅,以强烈的批判精神,深刻的自省意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善于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勇于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营养,熔铸新机,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化。……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既古老又充满新生的活力,都具有博大、深沉的品质。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印度的达摩禅师到中国,建立了禅宗教派,影响深远。中国唐代的玄奘,‘西天取经’,远赴印度,取回经书,悉心翻译,为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很多仁人志士,向各国取法,鲁迅就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他翻译了大量外国著作,被誉为‘现代玄奘’。……今天,亚洲两个相邻大国的人民,正在学习达摩、玄奘、鲁迅等前辈,以旺盛的求知欲、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从事于文化交流。鲁迅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先行者,他的遗产是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窗口。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会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深化交流的途径,使两个文明古国、人口大国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更有建设性。”
来自日本、韩国、澳门、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黄乔生发表了《“但除了印度”:鲁迅对印度的想象》、副研究馆员葛涛发表了《“网络鲁迅”产生的原因、特点、价值及发展趋势》的论文。
除鲁迅生平展览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外,“鲁迅文化周”还包括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电影赏析、新德里各高校中文系学生自编自演与鲁迅及其著作相关的舞台剧、公开讲座等活动。
吴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