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即将消逝的鲁迅旧居——砖塔胡同
发布日期:2012-03-22         浏览数:

肖振鸣

 

    [小引]3月7日,《新京报》爆出砖塔胡同鲁迅旧居将面临拆迁。本文作者再次巡访了鲁迅曾住过的地方,旧居至今已进行了多次翻建,外墙上布满大大的白色“拆”的字样。这处旧址恐怕走到了存世的尽头。自1923年8月2日鲁迅迁入砖塔胡同61号院,至1924年5月25日迁至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即现在的鲁迅博物馆所在地,鲁迅在砖塔胡同居住了9个多月。现在的砖塔胡同61号已经多次改建,坐南朝北的大门已被封闭,门内的过道改成一间住房。大门朝西开,门牌号为84号。本文回顾鲁迅在砖塔胡同的始末,以纪念在此地曾经住过的伟人。

 

    自1923年7月兄弟决裂后,鲁迅便另找住所准备搬走。7月26日,鲁迅日记载:“上午往砖塔胡同看屋。下午收拾书籍入箱。”29日,“终日收拾书籍入箱,夜毕。雨。”30日,“上午以书籍、法帖等大小十二箱寄存教育部。”31日,下午收拾行李。8月1日,“午后收拾行李。”8月2日,“雨,午后霁。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鲁迅就在这阴雨的天气,带着几分兄弟失和的惆怅,迁入这所不大的院子。

    砖塔胡同,是因胡同内有一古代建筑“万松老人塔”,而得名。该塔始建于元代,塔高16米,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是北京城区内唯一一座砖塔。万松老人又称万松行秀禅师,金元间的佛教大师,又深通儒家经典,蒙古帝国时期大臣耶律楚材曾向之参学三年。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万松老人圆寂后,后人修建了此墓塔纪念他。

    鲁迅搬到砖塔胡同61号院,是通过当时《晨报副镌》主编孙伏园找到许钦文,又通过许钦文的四妹许羡苏帮助促成的。许羡苏和俞芬都是周建人在绍兴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时的学生。许羡苏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时,住在八道湾。许羡苏很会做绍兴菜,又能经常和鲁迅的母亲鲁瑞聊天打发寂寞,所以鲁瑞很喜欢她。鲁迅和周作人闹翻后,许羡苏就建议鲁迅搬到俞家姐妹住着的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61号的院门坐南朝北,鲁迅住在三间北房,俞芬和她的两个妹妹俞芳、俞藻住在西屋两间。在这里,鲁迅和俞家姐妹相处很好,并时常照顾她们。曾为俞芬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作保证人。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俞芬也去旁听。俞芬的两个妹妹当时都在十多岁。鲁迅给她们取绰号,一个叫“野猪”,一个叫“野牛”。她们把鲁迅叫做“野蛇”。鲁迅经常给她们买玩具、糖果,还带她们去看电影。和八道湾的生活相比,鲁迅在这里和孩子们一起倒是其乐融融。

    砖塔胡同的住房不大,而且破旧。鲁迅当时正在编写《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屋里堆了许多线装书,桌上、床上都是书。鲁迅住在中间一间,吃饭、会客都在这里。鲁迅搬来后半个月,鲁迅的母亲鲁瑞也搬来和他一起居住了。显然这个房子是太小了,于是鲁迅又四处张罗看房,准备另买一处大些的房子。

    鲁迅从经历了千辛万苦购置了八道湾大宅,到搬进狭窄破旧的砖塔胡同,兄弟感情破裂的阴影笼罩在鲁迅受伤的心中,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加上鲁迅勤奋工作的劳累,从9月24日起,致使鲁迅的肺病复发。发烧、腹泻,断断续续持续了约有半年才转康复。鲁迅拖着带病的身体,又开始四处看房,最后选中了离砖塔胡同不远的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院。1924年5月25日,“晨移入西三条胡同新屋”。这套房子就是现在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故居。

    在砖塔胡同期间,1923年8月,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由北京大学新潮社出版,列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鲁迅在狭窄的房间里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4篇小说,作论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写定《中国小说史略》下卷,还校勘了《嵇康集》。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演《娜拉走后怎样》,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讲演《未有天才之前》。还为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设计封面。家庭关系的突变导致鲁迅生活的巨大变化,而五四运动高潮之后,新文化战线的统一局面也被破坏了,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鲁迅在砖塔胡同创作的4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彷徨》,鲁迅在《题<彷徨>》一诗中,写出当时文坛的状况和自己的心态:“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表达了鲁迅在彷徨中仍坚持荷戟战斗的姿态。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