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在新加坡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09-09-25         浏览数:

 

 


      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为了让海外华人华侨和各界人士更多地了解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2009年9月5日-9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五四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与新加坡文艺协会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了题为“新潮澎湃,英杰辈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

       出席开幕式的有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代部长吕德耀、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朱琦、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以及来自新加坡与中国的与会代表们。

       吕德耀代部长在开幕致辞中特别提到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对国家文化发展所起到关键作用。50年来艺术部以凝聚多民族文化力量为目的,融合各种族之间的分歧,在建国过程中发展了共同的国民意识。新文协自1980年起就致力于新加坡的中文文学事业,并利用国家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国际汉学文艺界的榜样。作为亚细亚文艺营的发起人,新加坡文艺协会每两年举办文艺营,经常有文化讲座和活动。吕部长赞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时俱进的精神,强调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求变才是立身之本。新加坡的华人文化要大力发扬五四精神。

       骆明会长在开幕式中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用白话写作,用现代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反对旧礼教,出现了很多新文学团体和多样的文学表达手法。新文化倡导者们或主张全盘西化,或主张对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中国步入现代社会与五四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海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后,新加坡很少有报章保留文言文,有很多中国新移民成为文学团体和刊物的支撑者,其中80%不能回到中国去。胡愈之、郁达夫曾分别在《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供职。目前,“南来作家资料展”找到206个移民作家,“南来作家资料研究”共收196人。新文化九十年一路走下来,经过了很多波折,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收获。今天在新加坡以展览的方式对这场运动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意义非凡。

       黄乔生副馆长回顾了九十年前那场消除蒙昧、启发理智的思想解放运动,如何在五四新型知识者群体最初的呐喊声中逐渐壮大,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洪流;深切缅怀了那个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以及新文化先驱们启蒙救国、变革图强的热望。最后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北京鲁迅博物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概况,对大力支持展览的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次展览共展出实物、图片等珍贵资料四十余件,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创造》等,还有蔡元培、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五四风云人物的手迹、著作初版本,以及鲁迅收藏的国画、北京大学的规章、课程安排表等等,生动具体地再现了九十年前声势浩大的运动场景和振奋人心的精神面貌。

       9月5日下午,在新加坡中正中学总校第一讲堂,举办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讲座。黄乔生副馆长在《新文化运动新思考》的演讲中,从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白话的胜利与文学革命、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扩展与教育制度的改革、西化问题与反传统策略、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个性主义的张扬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科学与民主、文化运动与过度政治化、迷信群众运动与暴力倾向,等等多个方面,追根溯源、全面细致地反思和评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过是非。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松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探讨的新思考》的讲座中强调,在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只专注在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应从海外其他地区的本土演变来多元论述。新加坡文艺协会作家李选楼则在报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早期新马文学的影响》中,从争取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反殖民主义、爱国主题等各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新马文学作品对五四精神的承继。

       新加坡的观众们表现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浓厚兴趣,在学术讲座中热烈提问,积极互动,并表示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展览。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在新加坡的成功举办,对于帮助海外华族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更好地认识置身于多元文化中的华人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姜异新)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