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尾崎文昭教授在中国社科院讲演《“丸尾鲁迅”以及鲁迅的复仇观》
发布日期:2008-01-11         浏览数: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邀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尾崎文昭教授做学术讲演,题目为《“丸尾鲁迅”以及鲁迅的复仇观》。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张中良主持报告会,所内外学者杨义、赵园、刘福春、吕晴、萨支山、程凯、胡博、段美乔、杨早、王攸欣(湖南师范大学)等与研究生共20余人出席。
    尾崎教授介绍说,在日本鲁迅研究界,个性鲜明且对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通常在“鲁迅”前面冠之以学者的姓氏,大家公认的有“竹内鲁迅”(竹内好)、“丸山鲁迅”(丸山升)、“伊藤鲁迅”(伊藤虎丸)、“木山鲁迅”(木山英雄)与“丸尾鲁迅”。丸尾常喜先生,1937年3月生于日本熊本县人吉市,文学博士,196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学研究院师从增田涉先生,历任北海道大学中文专业副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院教授,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他虽然不是当年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成员,但基本上是在“鲁迅研究会”的思路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他的一系列论文可算是“鲁迅研究会”群体三十多年的鲁迅前期思想研究成果的集大成。
    丸尾常喜的第一本专著《鲁迅--为了花而甘当腐草》(集英社,1985)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其研究成果。
    第二本著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岩波书店,1993年;中文版本,秦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6年增订版), 提出了完全摆脱竹内好框架的非常新颖的方法。他学习传统汉学里的註疏学手法,并且利用现代民俗学再加上道教思想研究和民间戏剧研究的成果,打开了日本的鲁迅研究的新局面。他非常深刻地又是广泛地分析出了鲁迅文学里的“鬼”的问题。
    第三本著作《鲁迅〈野草〉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7年。
计划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秦弓译本:《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内容有:
    第一部:“耻辱”为主题的四篇文章 (1997-83) ;
    第二部:《鲁迅〈野草〉研究》第1/2章,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7年;
    附录:最近的三篇文章。
    尾崎教授从丸尾常喜关于“耻辱”主题的一系列论文——《关于出发时的“耻辱(羞耻)”契机:作为民族的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作为民族的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 2:体现“耻辱”的形象》、《鲁迅与想像力的问题:能打破“麻木”与“隔膜”的力量》、《作为民族的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 3:由〈呐喊〉到〈彷徨〉》、《关于鲁迅的“耻辱”意识》、《颓败下去的“进化论”》、《〈彷徨〉时期的鲁迅》、《复仇与埋葬:关于鲁迅的〈铸剑〉》——出发,参照竹内好、尾崎秀树、丸山升、竹内芳郎、伊藤虎丸等学者的观点,分析了鲁迅早期的“耻辱感”所隐含的民族自我批评与进化论问题。
    接下来,尾崎教授从丸尾先生的研究扩展到整个日本研究视野,征引了竹内好、竹内实、吉田富夫、木山英雄、高田淳、北冈正子、藤井省三、中井政喜、工藤贵正等人的观点,与丸尾常喜的观点相参照,对鲁迅的复仇观做了深入的阐释。
    尾崎文昭教授报告之后,与会学者进行了交流。文学研究所与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研究员说,尾崎教授以丸尾鲁迅观为基本线索串联了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史的精华,表现出日本学者对人与生命的关注,对欲望、耻辱、死亡意识等问题的深刻解释。日本鲁迅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实证方法与思维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近年中国学术界有一种浮躁的风气,往往为了自己出名而把别人打一通。日本学术界不是这样,而是在自己的研究中充分参照前人与同辈的成果,用以推进学术,这本身是一种胸怀、风范。现代室程凯副研究员认为,鲁迅1926年创作《铸剑》,1936年写《女吊》,复仇主题的重现,融入了鲁迅十年左翼文学经历的复杂体验。尾崎教授认为这一解释具有说服力,《故事新编》、回忆章太炎的散文与《女吊》等,的确应该联系起来思考。张中良研究员说,尾崎教授的学术报告从观点、方法与学术胸襟诸方面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现在学术界重复劳动太多,不了解学术的积累与前沿,误以为自己独创,眼界狭窄、心胸褊狭,影响学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学习日本学术的长处。赵园研究员强调,应该像日本学者那样重视经典的细读,提高审美能力。 
                           
                   资料来源:中国文学网(
http://www.literature.net.cn )

    

0 +1
0